当前位置: 县情 / 宜君名人

宜君文博专家张建福

来源:转载《E铜川》 发布时间:2018-04-11 10:18 作者:付金荣 阅读人次: 保存 打印

前些日子,我去了宜君,拜访了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宜君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宜君战国魏长城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宜君县博物馆副馆长张建福。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儒雅大方,学识渊博,热心敬业。

张建福1984年参加工作,从事文物工作至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他走遍宜君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付出了许多艰辛。一把洛阳铲、一把旧卷尺,伴随着辛苦的汗水与漫长的探索之路。经过反复考察与广泛涉猎,张建福写出了《宜君文物调查报告》《宜君文物》《宜君北魏石窟艺术》等论著,为人们揭开了文物神秘的面纱。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张建福带领队员们风餐露宿,比照文献资料,对宜君周边县市有可能出现文物的地方进行一一考察,历时数年,经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他落下了关节痛的病根,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文物工作的热爱。冬天在乡下文物普查,来回几十里,有时回不了家,他就和队员们暂住在农民家里,因没有暖气,整理材料时手都冻僵了,他就走到外边,跑跑步,跺跺脚,搓搓手,活动热了,又继续干活,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普查任务。

宜君县是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的交界地,地上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存。2009年秋,张建福带领铜川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普查队在210国道偏桥境内发现了古长城遗存。他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近年来的考古调查资料,初步推断此段遗址为战国魏长城遗址。随后将这一重大发现上报,立即得到陕西省文物局及专家组的高度重视,经调查,最后肯定了他的推断,正式定名为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这个重大成果被评选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之一。

2014年,经过专家论证,进一步确定了这段长城是公元前350年左右的一段魏长城。现存墩台遗址9座,城墙遗址6段,城址1座。经过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现存长城遗址总长9594.5米, 其中残存2993.5米,消失5901米,呈东北-西南走向,夯土筑成,东北接黄陵县魏长城,西南不与其他长城相接。 

耽于求索,心必执着。 每次发现一块小陶片、一处古墓葬、一个遗址及悬岩峭壁上的石刻,张建福都会琢磨半天,他说,那上面承载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众多信息,透过它,可以了解当时宜君在历史上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地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缩影。由于长期的大量考古工作,张建福对宜君县315处田野文物具体分布位置了解得一清二楚,如数家珍。当发现一处文物点时,他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激动和高兴。文物是历史与现实衔接的实物参照,张建福从那上面,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读懂了文物的历史变迁。轻抚文物,岁月的斑斑点点刻印在文物上。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与古人沟通,与历史交流、面向未来的重要途径。张建福选择了文物这个职业,正如他所言,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受得了劳累。

张建福对文物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更怀有对历史的虔诚与敬畏之心。在他的家里,堆放了许多文物专业书籍。他喜欢买书,也喜欢看书,徜徉在其中,或感,或悟,收获颇丰。那些在别人眼里所谓的土堆堆经他慧眼辨析,然后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周边以及细心推敲与论证,最终确定那就是战国魏长城遗址,这是多么大的贡献啊!战国魏长城的发现与研究填补了我国早期长城文献资料的空白,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中国长城学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省文物局的关注和支持,后来成功举办了2014年国家级宜君战国魏长城学术研讨会、2015年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长城专业委员会成立塈宜君战国魏长城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2014年9月,张建福应邀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中国长城学会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邓小平、习仲勋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三十周年”纪念大会。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宜君战国魏长城保护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张建福被推选为陕西省长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宜君县还成为陕西省长城工作的实验基地;全国各主流媒体争相对此作以报道,中央电视台一套《中国长城的故事》、四套《远方的家-长城内外》、十套《探索发现》《寻迹战国河西长城》以及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均对宜君战国魏长城的发现研究和保护工作作了专题报道和采访,张建福火了,但他不骄不躁,仍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本职工作。

文物工作是一个枯燥而乏味的工作,张建福却在探索文物发现与研究保护这条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肩负起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由于张建福在宜君战国魏长城发现与研究和文物保护方面贡献突出,被中共铜川市委、市政府授予“铜川市2015-2017年度具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称号。荣誉面前,张建福很淡然,他说,保护文物是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宜君县隶属陕西铜川,是绿色生态的养生地,盛产优质核桃、苹果、地膜玉米等经济作物和水果。彭祖故居和唐代四大避暑行宫之一的玉华宫(也是玄奘译经处)在宜君境内。宜君地处陕西关中盆地北缘和陕北黄土高原南缘,是关中通往边关的要塞,是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重要结合地区,也是中原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军事对峙地区。正是因了山清水秀,宜居怡情、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宜君,才有了大量的文物发现,才有了张建福战国魏长城的考实与论证。这段古长城,在沿子午岭山系向南延伸的山梁上保留着散落、断续的墩台、堡址、墙体等遗址,让人感觉残破、零碎与沧桑。不过,这份沧桑在浩然天空与碧绿茂草的衬托下透着一份旷远和宁静。

目前,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都划定了保护范围,墩台遗址还加装了隔离护栏,墙体加装了隔离护网,并立有统一规格的保护与说明标示牌,还配备专门文保员负责护理、监管。宜君战国魏长城的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中国长城学会和省文物局的赞扬。在成绩面前,张馆长说:"我会更加努力,为宜君魏长城的保护和研究做更多的工作。"这种悉心呵护,透着一种难得的真诚和执着。

妥善保护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发挥其在经济转型、发展旅游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张建福发现的战国魏长城成果受到保护,更多地造福人民,这也是张建福不懈努力奋斗的长远目标。 

网络编辑:张亮 信息审核:姜曦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