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县情 / 宜君名人

张祥河二过宜君

来源:宜君县政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11-13 15:15 作者:王赵民 阅读人次: 保存 打印

  宜君以“夏无酷暑”而闻名,被誉为“避暑城”,乃是不争的事实。清代陕西巡抚张祥河路过宜君时,留下了赞美宜君、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之一是《再宿宜君》:


  寒入宜君暑不存,地非风穴即风门。


  往还再宿山城上,江海涛声彻夜翻。


  更无蛇蝎闹昏虫,金锁居然不露风。


  避暑唐宗真得地,年年飞白玉华宫。


  张祥河(1785~1862年),原名公璠,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字诗舲、元卿,号鹤在,又号法华山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户部主事、山东督粮道、河南安擦使、代理河南布政使、广西布政使、陕西巡抚、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官至工部尚书,加授太子太保,谥“温和”。他为官数十年,历嘉庆、道光、咸丰三期,为人淡泊文雅、宽以待人,从政谨慎清廉、严于律己,于民清静不扰、力持大体,做官勤恳务实、深得民心。不仅官至高位,且还能书善画,勤于著述,工于诗词,其传世作品很多。著有《小重山房初稿》(24卷)《诗舲诗录》《诗舲诗外录》《小重山房诗续录》(12卷)、《诗舲词录》(2卷)等;编有《四铜鼓斋论画集》及《会典简明录》等。


  张祥河《再宿宜君》一诗,《铜川市志》《宜君县志》均收录,并留有碑石,现保存在宜君县博物馆。此碑初立于何处,刻于何年,因资料缺失,竟不能考。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张祥河《再宿宜君》这首诗写于哪一年?是作者专门来宜君游览,还是路过?况且此诗并非律诗,因为颔联与颈联不对仗,却排在一起,难道是“古风?既然张祥河有“再宿宜君”的诗作,必然有首次宿宜君的经历;既然第一次没有留下诗作,又为何诗名为“再宿宜君”?依他游览各地的习惯,多留诗作。查宜君、延安、西安等地的志书以及陕西清代遗留的有关资料,并无记载;陕西省图书馆亦无张祥河的作品。虽然孔夫子网站有他部分作品的影印本复印件,但价格昂贵,无力购买。而上述问题却一直萦绕于我的脑际,挥之不去。


  最近,笔者多方询查,购得张祥河后人编纂的《小重山诗词全集》《先温和公年谱》《诗舲诗录》《诗舲诗外》《诗舲词录》《诗舲续稿》等珍贵资料,终于解决了多年来求之不解的问题,竟喜不自禁,遂与众友分享。


  查《先温和公年谱》:


  咸丰元年,辛亥六十七岁。


  正月,俶装北上。


  二月,到京,召对五次。命回任并奉旨,派阅陕省营伍。


  三月,抵潼关,接篆任事,顺道阅看潼关、商州、西安各营。


  四月,回省阅看满汉官兵,时谏院以先君诗酒风流,不理公事疏劾,经陕甘制军琦公善奏明,供京职时,诗酒在所,时有现任陕抚,于一切公事并无延误,得旨。毋庸置议。


  五月,赴北山,阅看金锁关、宜君、鄜州、延安、绥德各营伍,查保甲。


  六月,回省。


  八月,充陕甘乡试监临。


  这说明,张祥河于咸丰元年(1850)“五月,赴北山,阅看金锁关、宜君、鄜州、延安、绥德各营伍,查保甲”,路过宜君。在《诗舲续集》之《北山之什》中,有作者“北出西安,经三原、耀州、铜官(即今铜川)、宜君”去陕北巡查时的诗作数首,其中的一首是:


  宜君


  吹客天风峭,高城跨岭端。


  龟山形帖帖,风谷势盘盘。


  营月中宵朗,征袍五月寒。

 

    玉华唐故苑,见说已摧残。  

  其中,前一首是《孟姜女祠》,后一首是《中部》(中部,即今黄陵县),时值农历五月,作者用“形帖帖、势盘盘”形容宜君县城地形地貌,恰如其分。尤其是说到唐玉华宫,虽然他并未游历,却“见说已摧残”,说明他熟知玉华宫的历史渊源。

  作者此行北到榆林,西到银川,后经延长、甘泉、洛川返回西安,当是农历六月,天气炎热。在路过洛川和黄陵时,他分别作了《自洛川儹行至宜君百四十里》《重过轩辕陵憩柏树下》两首诗。进入宜君境内,他作了一首诗:


  行至偏桥吕令小潭饷瓜


  入门见汝已清凉,亟命材官出碧筐。


  百里骄阳驰赤繖,一盂新汲擎黄瓤。


  快人难得先期熟,当暑无如此药良。


  堪笑移时仍把酒,不教换我热心肠。


  到了宜君县城后,他又作了两首诗:


  再宿宜君


  寒入宜君暑不存,地非风穴即风门。


  往还再宿山城上,江海涛声彻夜翻。


  更无蛇蝎闹昏虫,金锁居然不露风。


  避暑唐宗真得地,年年飞白玉华宫。


  由此可见,《再宿宜君》是两首七绝,并非一首“七律”,这是他从陕北返回途中再次路过宜君时作的。这样,张祥河路过宜君,就留下了三首诗,其中:《宜君》和《再宿宜君》两首诗,前后呼应,可谓“姊妹篇”,弥足珍贵,载入史册。

网络编辑:裴梦潇 信息审核:樊晓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