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县情 / 宜君名人

初心如磐护青山 “林林后”传承续写“林业梦”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28 09:24 作者: 阅读人次: 保存 打印

阳光透过密林,洒在油松和刺槐上,鸟儿欢快歌唱,远处的山桃花绽放如星。

上午9时许,38岁的王博像往常一样,简单地吃过早饭,背着水壶、装些零食、拿着砍刀,开始了一天的巡山。

宜君哭泉梁上,春寒料峭,绿意渐染山头,而山风依然呼啸,加上气候干燥,春季便成为工作人员巡林防火的关键期。“这个季节,我们最为忙碌,不时要出去看一看,就怕有火灾。”眼前这位穿着迷彩服的年轻人,便是宜君哭泉国有生态林场的场长助理王博。 

一家三代驻林场

在宜君哭泉林场,王博被老护林员亲切地称为“林林后”,他的爷爷曾在林场辛勤工作17年,他的父亲王建权也在林业系统奉献37年,而王博自幼便在林场生活。

早些年,因林场工作繁忙,外加交通不便,父亲王建权常年驻守在林场,与家人聚少离多,更别说照顾年幼的孩子。在王博的记忆中,每年,他们最多能和父亲见四五次。父亲临走时,他便躲在家中的墙角,不愿照面、送别。尽管如此,父亲的形象在他心中依旧非常清晰、高大,父亲就是他心中的英雄。

儿时的王博,最开心的莫过于寒暑假能随父亲住在林场。平日里跟着父亲育苗、巡山、造林……而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只要巡山,父亲必会带上一壶糖茶水,时隔二十多年,那种味道他依然难以忘怀。

因长期从事野外工作,林场工作人员皮肤黝黑、衣衫褪色,有人戏谑道,“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上前一问是林业站的。”然而,即使这般,父亲王建权依旧支持儿子王博学习林学。毕业后,王博留在西安工作,2010年,在父亲的劝说下,他到宜君太安林场工作,被分配到距离县城五六十里路的山岔管护站,自此开始了他的“林生活”。

初到管护站,大山深处的孤寂让他倍感不适,最让他犯难的是做饭。“我去的时候只会煮泡面,切的土豆丝跟指头一样粗,每两周回家一次,带一些馒头、泡菜,高低对付着吃。”说起当年做饭的狼狈样子,王博笑着挠挠头。

太安林场山岔管护站地处深山,沟壑纵横。这里的护林员通常上午9时出门,直到天擦黑才能巡完。山路崎岖、路况复杂,夏季有蛇虫叮咬,冬季则寒风刺骨,但在王博的眼中,环境的恶劣远不及心里的孤寂,“尤其一进山,手机没了信号,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感觉阴森森的,有时一点风吹草动,都让人吓一跳。” 

林业精神代代传

在王博的书柜里,搁着一叠父亲给他的林业“秘籍”:一本1997年出版的陕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应用的《营造林基础知识》,一沓手写、手绘的林业资料。对于这份“秘籍”,王博格外珍惜,每当工作遇到困难时,他便在其中寻找解决方法。

由于林业工作繁忙,父亲王建权很少有机会去外地旅游。去年国庆,在父亲的提议下,王博开车带着家人去了位于榆林的毛乌素沙漠。看着印象中的毛乌素沙漠从漫天黄沙变成生态绿洲,王建权激动得热泪盈眶,“沙漠绿化,不可思议,到这里看看一直是我的心愿,来到这里也是想致敬那些治沙英雄、那些为林业奉献的人。”王建权说,当他目睹毛乌素沙漠的片片绿意时,同为林业人,此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次旅行,不仅圆了父亲王建权多年的心愿,也让王博对林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情感。

因为父亲对林业的别样情愫,王博和妹妹王英的名字中都曾有个“林”字,后来因为无法更改户口本中的名字,只能无奈放弃了。

2000年,在哭泉林场工作的父亲王建权为了巡山便利,花费1800元购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次年,15岁的王博和妹妹在林场大门口与摩托车留影,只不过合影的摩托车被换成父亲同事的新摩托。时光荏苒,2019年,王博也给自己购置了一辆旧摩托用于巡山。 

此生坚守永无悔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一些群众的心里,家门前的大山就如同自己的“仓库”,应为己所用。有一次巡山时,王博发现有一村民正在山里砍伐树木,他立即上前阻止,不料,该村民抵触情绪十分强烈,拿起耙子就要打他。经过一番了解,王博得知该村民因之前上山砍柴被处罚过,因此情绪激动、对护林员怀有敌意。此后,王博经常厚着脸皮去村民家,以喝茶的名义拉家常、宣传护林知识,慢慢地,群众的意识也转变了。

在林场工作,参与森林灭火是不可避免的事情。2014年,一个冬天的夜晚,山上突然着火,王博和同事背着30斤的水袋迅速出发。到了火灾现场,因火势较大,他佩戴的隔烟器和面罩也被烤得变形,就连鞋底也被灰烬烧得变形,“脚被烧得厉害,人就只能两个脚交替着地。”王博苦笑着告诉记者。

除了传统的护林、巡林方式,王博的护林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平板绘图是我的强项,其他先进设备我也在学习、使用。如今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设备越来越智能化,给我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未来的工作,王博充满信心。

“这份工作靠的是日复一日的热爱和坚守,就像巡山登顶时,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感会将平日的琐碎、繁杂一扫而空。”林海深深,树木绿了又枯、枯了又绿,而像王博这样的林业人仍然年复一年地为了“只此青绿”默默坚守。

 

网络编辑:牛颖 信息审核:和红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