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新军:守护好我们的“绿宝盆”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06-11 15:30
作者:
阅读人次:人
分享
保存
打印
5月20日,蓬新军像往常一样简单吃过早饭,他穿上护林员的红马甲,带着铁锹、宣传单页和水壶等出发,开启了新一天的森林巡护工作模式。
52岁的蓬新军是宜君县太安镇马场村焦寨组村民,2016年,被县里聘用为生态护林员,负责焦寨、梁家峪、林家湾、湾里一带集体林地的管护工作。
8年来,一件红马甲、一把铁锹,是常伴蓬新军的装备。他靠着一份对护林工作的热忱,以山为家,与林为伴,跑遍了他责任区的每一个山头地块,管护着每一片绿水青山,守护着山林生态安全。
进山巡护是护林员的日常性工作,山路崎岖,沟深坡陡,走遍林场全靠两条腿,加上管护面积大,每天绕山林巡查一圈得四五个小时。尽管工作很辛苦,但他每天都会沿着熟悉的崎岖山路仔细巡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精心守护这片绿色林海。
“我管护的这一带山林有943.5亩,每天巡护,严禁外人携带火种进山,还要查看有没有森林病虫害,一旦发现野外违规用火、猎捕野生动物、乱砍滥伐、毁林占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马上制止,及时向上报告,确保森林生态安全。”蓬新军说。
脑子里绷得最紧的还是森林防火这根弦。每年10月至来年5月是森林防火关键期,尤其是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是护林员巡查压力最大的时候。
“平时巡护我都是早上8点出门,中午还能赶回家吃饭。我早上提前一小时出门,装上馍和水,一直巡护到下午6点多才回。特别是在防火执勤卡点,要盯死看牢,严防祭扫车辆携带火源进林区。”
有一年清明节前,蓬新军像以往节日时期一样,提高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巡查中他不放过一个山头地块、一处进山路口、一个可疑人员和一处细小隐患。
就在他巡查时,远远地看到见湾里有处着火点冒着烟,蓬新军立即向村级林长报告,林长第一时间打电话报了警。
马场村林长余刚说,“湾里是两镇交界处。经查,起火点不在他的管护区,起火原因是临镇的村民在自家地头焚烧秸秆,好在扑灭及时,没有引发山火。”
这次经历给蓬新军敲响了警钟,让他深切意识到,森林防火光靠现场堵不行,必须把宣传教育做在前。不忙的时候,他就带着宣传单进村入户,不厌其烦地向村民们宣传护林防火知识,耐心地为有阅读困难的村民逐句解读宣传资料,与全体村民签订《护林防火承诺书》,让“森林防火 人人有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监测森林病虫害也是护林员的重要职责。
在巡山护林中,蓬新军一路走,一路翻着树叶背面看看,他说,“不同树种、不同时节的病虫害也不一样,观察久了就摸到了规律。一监测到异常,就得赶紧上报林长,联系防疫站工作人员来放药,尽可能让每棵树都活下来、活得好。”
在山林巡查了一圈后,一回到家,蓬新军拿出他的巡护日志本,十分认真地记录下一天的巡查情况——
“5月20日,晴天。在焦寨、梁家峪、湾里后台林塬地巡查,无野外用火,未发现异常。”
来不及歇会儿,蓬新军又去查看养在后院的中华蜂。他抽出蜂巢,看着一群嗡嗡嗡忙碌的蜜蜂自豪地说,“这大山里天然无污染的山花漫山遍野,靠山吃山,我家养这8箱中华蜂,一年只是卖蜂蜜就能收入两千多元。”
“要对得起护林员这个身份,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说到护林工作,蓬新军眼神异常坚定。
蓬新军只是众多忠诚履职、扎实苦干、任劳任怨的护林员中的一员。像蓬新军一样,太安镇全镇14名镇级林长、72名村级林长、34名生态护林员、147名生态护林网格员,他们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风雨无阻,穿梭在每一片林区,用脚步守护大山。他们管护的山林树木生长旺盛,绿树成荫、生机勃勃,成为村民们靠山吃山的“绿宝盆”。
太安林场是铜川市的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0.9%,群山环绕,森林生态资源丰富,森林防火与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尤为重要。
太安镇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林长制,构建乡村生态护林网格体系,依托“林长+护林员”模式,充分发挥乡村护林员落实管护责任的源头和载体作用,实现林区护林员全覆盖,全力守护好太安的绿色堡垒和生态屏障,用“生态底色”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太安镇副镇长倪鑫说,“今年,我们镇被授予陕西省‘521’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先进集体,马场村被评选为“省级林长制村示范点”,这些耀眼的成绩就是靠像蓬新军一样的镇村林长、护林员、网格员,兢兢业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初夏的太安林场,远远望去,青山苍绿,生机盎然,一幅浓郁的生态美丽新画卷延绵不绝。
网络编辑:牛颖
信息审核:和红侠
标题:蓬新军:守护好我们的“绿宝盆”,
正文:
5月20日,蓬新军像往常一样简单吃过早饭,他穿上护林员的红马甲,带着铁锹、宣传单页和水壶等出发,开启了新一天的森林巡护工作模式。
52岁的蓬新军是宜君县太安镇马场村焦寨组村民,2016年,被县里聘用为生态护林员,负责焦寨、梁家峪、林家湾、湾里一带集体林地的管护工作。
8年来,一件红马甲、一把铁锹,是常伴蓬新军的装备。他靠着一份对护林工作的热忱,以山为家,与林为伴,跑遍了他责任区的每一个山头地块,管护着每一片绿水青山,守护着山林生态安全。
进山巡护是护林员的日常性工作,山路崎岖,沟深坡陡,走遍林场全靠两条腿,加上管护面积大,每天绕山林巡查一圈得四五个小时。尽管工作很辛苦,但他每天都会沿着熟悉的崎岖山路仔细巡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精心守护这片绿色林海。
“我管护的这一带山林有943.5亩,每天巡护,严禁外人携带火种进山,还要查看有没有森林病虫害,一旦发现野外违规用火、猎捕野生动物、乱砍滥伐、毁林占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马上制止,及时向上报告,确保森林生态安全。”蓬新军说。
脑子里绷得最紧的还是森林防火这根弦。每年10月至来年5月是森林防火关键期,尤其是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是护林员巡查压力最大的时候。
“平时巡护我都是早上8点出门,中午还能赶回家吃饭。我早上提前一小时出门,装上馍和水,一直巡护到下午6点多才回。特别是在防火执勤卡点,要盯死看牢,严防祭扫车辆携带火源进林区。”
有一年清明节前,蓬新军像以往节日时期一样,提高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巡查中他不放过一个山头地块、一处进山路口、一个可疑人员和一处细小隐患。
就在他巡查时,远远地看到见湾里有处着火点冒着烟,蓬新军立即向村级林长报告,林长第一时间打电话报了警。
马场村林长余刚说,“湾里是两镇交界处。经查,起火点不在他的管护区,起火原因是临镇的村民在自家地头焚烧秸秆,好在扑灭及时,没有引发山火。”
这次经历给蓬新军敲响了警钟,让他深切意识到,森林防火光靠现场堵不行,必须把宣传教育做在前。不忙的时候,他就带着宣传单进村入户,不厌其烦地向村民们宣传护林防火知识,耐心地为有阅读困难的村民逐句解读宣传资料,与全体村民签订《护林防火承诺书》,让“森林防火 人人有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监测森林病虫害也是护林员的重要职责。
在巡山护林中,蓬新军一路走,一路翻着树叶背面看看,他说,“不同树种、不同时节的病虫害也不一样,观察久了就摸到了规律。一监测到异常,就得赶紧上报林长,联系防疫站工作人员来放药,尽可能让每棵树都活下来、活得好。”
在山林巡查了一圈后,一回到家,蓬新军拿出他的巡护日志本,十分认真地记录下一天的巡查情况——
“5月20日,晴天。在焦寨、梁家峪、湾里后台林塬地巡查,无野外用火,未发现异常。”
来不及歇会儿,蓬新军又去查看养在后院的中华蜂。他抽出蜂巢,看着一群嗡嗡嗡忙碌的蜜蜂自豪地说,“这大山里天然无污染的山花漫山遍野,靠山吃山,我家养这8箱中华蜂,一年只是卖蜂蜜就能收入两千多元。”
“要对得起护林员这个身份,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说到护林工作,蓬新军眼神异常坚定。
蓬新军只是众多忠诚履职、扎实苦干、任劳任怨的护林员中的一员。像蓬新军一样,太安镇全镇14名镇级林长、72名村级林长、34名生态护林员、147名生态护林网格员,他们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风雨无阻,穿梭在每一片林区,用脚步守护大山。他们管护的山林树木生长旺盛,绿树成荫、生机勃勃,成为村民们靠山吃山的“绿宝盆”。
太安林场是铜川市的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0.9%,群山环绕,森林生态资源丰富,森林防火与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尤为重要。
太安镇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林长制,构建乡村生态护林网格体系,依托“林长+护林员”模式,充分发挥乡村护林员落实管护责任的源头和载体作用,实现林区护林员全覆盖,全力守护好太安的绿色堡垒和生态屏障,用“生态底色”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太安镇副镇长倪鑫说,“今年,我们镇被授予陕西省‘521’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先进集体,马场村被评选为“省级林长制村示范点”,这些耀眼的成绩就是靠像蓬新军一样的镇村林长、护林员、网格员,兢兢业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初夏的太安林场,远远望去,青山苍绿,生机盎然,一幅浓郁的生态美丽新画卷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