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翰云:把思政课种进乡村,用青春点亮山里娃的梦
来源:宜君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18 09:10
作者:薛凯岳
阅读人次:人
分享
保存
打印






金秋九月,宜君县棋盘镇中心小学的核桃树下,一群孩子围着文翰云,听她讲“核桃树扎根土壤才能结满果实,做人也要踏实”的道理。这位1991年出生的年轻教师,自2015年从宝鸡文理学院毕业后,便把青春安在了这片乡土,用语文与思政课编织山里娃的梦想,成了孩子们眼里“最舍不得的文老师”。
“城里的星星,比这里更亮吗?”初到棋盘镇中心小学那天,孩子们围着她追问的模样,成了文翰云扎根乡村的“初心印记”。在此之前,她作为公益人多次参与乡村假期教育帮扶,见过太多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也听过“梦想公益之家”张妈妈的叹息:“这里留不住老师,娃们就少了点盼头。”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生了根——2015年,她毅然放弃城市机会,背着行囊走进了棋小校园。
初到学校时,崭新的校舍、完备的多媒体设施让她满怀期待,可第一次家长会时,一位家长的话却让她猛然清醒:“别搞花样,让娃多认字、会算数就行。”她渐渐明白,乡村教育的差距从不在硬件,而在“让好奇心自由生长”的氛围,在能走进孩子心里的思政引导——孩子们守着先进的多媒体,却不知里面藏着万千世界;奔跑在塑胶跑道上,却不懂团队协作的意义。从那以后,她把“不想当农民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这句玩笑话,变成了扎根的誓言:课间听孩子们讲乡村趣事,课余牵挂留守儿童,把自己活成了山里娃的“身边人”。
刚入职时,文翰云一头扎进思政课探索,不久后又兼任语文教学。两份任务叠加,她常常备课到深夜,第一堂公开课时,紧张得板书都歪了;试着在语文课上融入思政,又总怕衔接生硬。“再难也要把两门课都上好!”那晚,她在办公室对着课本反复琢磨,暗下决心要找到学科融合的突破口,守住思政课的“主阵地”。
为了补短板,“智慧中小学”成了她的“私教”,同事的每一堂课她都主动去听,一份教案改到第三版是常态;去盐城跟岗学习时,她白天追着指导老师磨课,晚上在图书馆梳理课程融合思路。她始终琢磨一个问题:“乡村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答案藏在乡土里——她把校园旁的核桃树、修建学校的老教师、村里的家长里短,都装进了“乡村思政素材库”,打磨出独特的“情境思悟课”。
带着学生站在核桃树下,她聊“扎根”的意义;请老教师讲“当年修学校没人怕累”,让孩子们悟“奉献不是口号”;教《少年中国说》时,结合村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故事,让“少年强则家乡强”的种子在孩子心里发芽。课堂渐渐有了光:内向的朵朵第一次主动举手,说:“想帮奶奶喂鸡,做有担当的人”;调皮的小泽偷偷塞来纸条,写着“您讲的老教师故事,我记在本子上了”;就连当初说思政课没用的家长现在也在家长会上笑着说:“娃现在回家主动做家务,还说要学雷锋,这课比啥都管用!”
如今,9年过去,文翰云的坚守结出了硕果:她多次在县市级比赛中获奖,获评“陕西省思政大练兵教学标兵”“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还成了兼职学科教研员。但每一份荣誉都不是终点,而是“把光传得更远”的起点——她仍记得和孩子们的“小约定”:记住每个孩子的生日,自费买奖品奖励进步者,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她也常和同事们围坐在一起,分享“乡土思政素材库”,帮大家磨教案、理思路,解答“兼任两门课怎么上好思政”的疑问。“诀窍就是不把‘兼任’当‘应付’,把每一堂课都当成和孩子交心的机会。”她总是这样笑着说。
每当孩子仰着小脸问“老师你会走吗”,文翰云总会指着校园旁的核桃树:“你看它扎根在这里,才结出这么多果实呀。”扎根乡村的9年里,她从一棵“新苗”长成了守护教育的“大树”,而那些被她用爱点亮的童心,正像核桃树的新枝丫,朝着阳光生长,终将撑起宜君乡村教育更明亮的未来。
网络编辑:牛颖
信息审核:和红侠
标题:文翰云:把思政课种进乡村,用青春点亮山里娃的梦,
正文:






金秋九月,宜君县棋盘镇中心小学的核桃树下,一群孩子围着文翰云,听她讲“核桃树扎根土壤才能结满果实,做人也要踏实”的道理。这位1991年出生的年轻教师,自2015年从宝鸡文理学院毕业后,便把青春安在了这片乡土,用语文与思政课编织山里娃的梦想,成了孩子们眼里“最舍不得的文老师”。
“城里的星星,比这里更亮吗?”初到棋盘镇中心小学那天,孩子们围着她追问的模样,成了文翰云扎根乡村的“初心印记”。在此之前,她作为公益人多次参与乡村假期教育帮扶,见过太多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也听过“梦想公益之家”张妈妈的叹息:“这里留不住老师,娃们就少了点盼头。”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生了根——2015年,她毅然放弃城市机会,背着行囊走进了棋小校园。
初到学校时,崭新的校舍、完备的多媒体设施让她满怀期待,可第一次家长会时,一位家长的话却让她猛然清醒:“别搞花样,让娃多认字、会算数就行。”她渐渐明白,乡村教育的差距从不在硬件,而在“让好奇心自由生长”的氛围,在能走进孩子心里的思政引导——孩子们守着先进的多媒体,却不知里面藏着万千世界;奔跑在塑胶跑道上,却不懂团队协作的意义。从那以后,她把“不想当农民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这句玩笑话,变成了扎根的誓言:课间听孩子们讲乡村趣事,课余牵挂留守儿童,把自己活成了山里娃的“身边人”。
刚入职时,文翰云一头扎进思政课探索,不久后又兼任语文教学。两份任务叠加,她常常备课到深夜,第一堂公开课时,紧张得板书都歪了;试着在语文课上融入思政,又总怕衔接生硬。“再难也要把两门课都上好!”那晚,她在办公室对着课本反复琢磨,暗下决心要找到学科融合的突破口,守住思政课的“主阵地”。
为了补短板,“智慧中小学”成了她的“私教”,同事的每一堂课她都主动去听,一份教案改到第三版是常态;去盐城跟岗学习时,她白天追着指导老师磨课,晚上在图书馆梳理课程融合思路。她始终琢磨一个问题:“乡村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答案藏在乡土里——她把校园旁的核桃树、修建学校的老教师、村里的家长里短,都装进了“乡村思政素材库”,打磨出独特的“情境思悟课”。
带着学生站在核桃树下,她聊“扎根”的意义;请老教师讲“当年修学校没人怕累”,让孩子们悟“奉献不是口号”;教《少年中国说》时,结合村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故事,让“少年强则家乡强”的种子在孩子心里发芽。课堂渐渐有了光:内向的朵朵第一次主动举手,说:“想帮奶奶喂鸡,做有担当的人”;调皮的小泽偷偷塞来纸条,写着“您讲的老教师故事,我记在本子上了”;就连当初说思政课没用的家长现在也在家长会上笑着说:“娃现在回家主动做家务,还说要学雷锋,这课比啥都管用!”
如今,9年过去,文翰云的坚守结出了硕果:她多次在县市级比赛中获奖,获评“陕西省思政大练兵教学标兵”“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还成了兼职学科教研员。但每一份荣誉都不是终点,而是“把光传得更远”的起点——她仍记得和孩子们的“小约定”:记住每个孩子的生日,自费买奖品奖励进步者,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她也常和同事们围坐在一起,分享“乡土思政素材库”,帮大家磨教案、理思路,解答“兼任两门课怎么上好思政”的疑问。“诀窍就是不把‘兼任’当‘应付’,把每一堂课都当成和孩子交心的机会。”她总是这样笑着说。
每当孩子仰着小脸问“老师你会走吗”,文翰云总会指着校园旁的核桃树:“你看它扎根在这里,才结出这么多果实呀。”扎根乡村的9年里,她从一棵“新苗”长成了守护教育的“大树”,而那些被她用爱点亮的童心,正像核桃树的新枝丫,朝着阳光生长,终将撑起宜君乡村教育更明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