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人社局积极推行“123”工作法 持续激发就业创业扶贫工作活力
来源:宜君县政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6-01 18:35
作者:人社局
阅读人次:人
分享
保存
打印
今年以来,宜君县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人社工作的第一政治任务,以“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为目标,积极推行一套就业扶贫台账、两类培训、三项举措的“123”工作法,有序推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持续激发就业创业工作活力,不断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战役。
一、建立一套就业扶贫台账
为确保就业创业帮扶工作精准开展,县人社局年初组织县、乡、村三级就业扶贫干部,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进行认真摸底调查,逐户分析研判、逐人精准施策,及时建立健全“一库五册”就业扶贫台账,每季度对全县就业扶贫帮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回头望”,并修订完善下一季度帮扶措施,对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始终做到底子明确、数据真实、信息可靠,确保全县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推进的精准化。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劳动力贫困户2692户5139人。
二、强化两类专项培训
(一)“订单式”线上技能培训。为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结合产业现状和企业需求,大力开展岗前技能提升线上培训,切实通过供需匹配的“订单式”培训,有效实现“培训一人、提升一人”的工作目标。疫情期间,举办在岗职工线上培训449人。
(二)“菜单式”特色技能培训。结合宜君县打造康养示范基地和康养示范村工作要求,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大力开展康养产业系列培训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指导等方式,带动更多群众通过学技术、强技能,达到就近就地就业目的。 截止目前,共举办康养系列培训班10期494人,贫困劳动力361人。
三、狠抓三项工作举措
(一)政策引导,切实抓好返乡人员就近就地就业。起草并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积极应对疫情进一步促进返乡人员就业创业若干措施》,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农村劳动力实名制数据库,积极开展返岗复工“点对点”接送服务、宜君-大丰苏陕劳务协作暨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社区工厂复工复产保障等工作,通过县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多渠道推送就业岗位2000多个。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384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902人。
(二)大力培育“特色典型”就业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紧紧围绕全县实际情况,积极培育认定特色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一是2018年11月,利用外地企业有订单销路广的优势,引进盐城市大丰区创意工艺品有限公司到我县投资办厂,建成中心社区工厂,工厂建成运营后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哭泉镇易地扶贫搬迁点、棋盘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太安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建立分厂,形成了“1+3”(1个中心社区工厂+3个社区工厂)的发展格局;二是围绕全县中药种植加工、手工艺编制、核桃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将工厂直接建设到村,分别在五里镇兴市村、宜阳街道办老街、棋盘镇棋盘村培育了社区工厂。三是落实扶贫基地奖补政策,切实提高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空间,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地就近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培育社区工厂10家,认定就业扶贫基地9家,共计吸纳劳动力就业612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215人次。
(三)精准落实“三无”托底安置政策。为解决“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题,结合县情、整合资源、因人施策、精准发力,积极开发农村道路维护员、保洁员、生态护林员、森林防火员、治安联防协管员、孤寡老人看护员等公共设施维护及公共服务类扶贫公益性岗位,实现“三无”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收脱贫。截至目前,全县扶贫公益性岗位目前在岗1592人,其中:护林员350人,保洁员311人,卫生监督员281人,特设公岗650人。
网络编辑:人社局
信息审核:樊晓琪
标题:宜君县人社局积极推行“123”工作法 持续激发就业创业扶贫工作活力,
正文: 今年以来,宜君县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人社工作的第一政治任务,以“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为目标,积极推行一套就业扶贫台账、两类培训、三项举措的“123”工作法,有序推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持续激发就业创业工作活力,不断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战役。
一、建立一套就业扶贫台账
为确保就业创业帮扶工作精准开展,县人社局年初组织县、乡、村三级就业扶贫干部,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进行认真摸底调查,逐户分析研判、逐人精准施策,及时建立健全“一库五册”就业扶贫台账,每季度对全县就业扶贫帮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回头望”,并修订完善下一季度帮扶措施,对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始终做到底子明确、数据真实、信息可靠,确保全县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推进的精准化。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劳动力贫困户2692户5139人。
二、强化两类专项培训
(一)“订单式”线上技能培训。为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结合产业现状和企业需求,大力开展岗前技能提升线上培训,切实通过供需匹配的“订单式”培训,有效实现“培训一人、提升一人”的工作目标。疫情期间,举办在岗职工线上培训449人。
(二)“菜单式”特色技能培训。结合宜君县打造康养示范基地和康养示范村工作要求,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大力开展康养产业系列培训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指导等方式,带动更多群众通过学技术、强技能,达到就近就地就业目的。 截止目前,共举办康养系列培训班10期494人,贫困劳动力361人。
三、狠抓三项工作举措
(一)政策引导,切实抓好返乡人员就近就地就业。起草并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积极应对疫情进一步促进返乡人员就业创业若干措施》,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农村劳动力实名制数据库,积极开展返岗复工“点对点”接送服务、宜君-大丰苏陕劳务协作暨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社区工厂复工复产保障等工作,通过县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多渠道推送就业岗位2000多个。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384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902人。
(二)大力培育“特色典型”就业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紧紧围绕全县实际情况,积极培育认定特色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一是2018年11月,利用外地企业有订单销路广的优势,引进盐城市大丰区创意工艺品有限公司到我县投资办厂,建成中心社区工厂,工厂建成运营后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哭泉镇易地扶贫搬迁点、棋盘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太安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建立分厂,形成了“1+3”(1个中心社区工厂+3个社区工厂)的发展格局;二是围绕全县中药种植加工、手工艺编制、核桃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将工厂直接建设到村,分别在五里镇兴市村、宜阳街道办老街、棋盘镇棋盘村培育了社区工厂。三是落实扶贫基地奖补政策,切实提高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空间,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地就近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培育社区工厂10家,认定就业扶贫基地9家,共计吸纳劳动力就业612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215人次。
(三)精准落实“三无”托底安置政策。为解决“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题,结合县情、整合资源、因人施策、精准发力,积极开发农村道路维护员、保洁员、生态护林员、森林防火员、治安联防协管员、孤寡老人看护员等公共设施维护及公共服务类扶贫公益性岗位,实现“三无”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收脱贫。截至目前,全县扶贫公益性岗位目前在岗1592人,其中:护林员350人,保洁员311人,卫生监督员281人,特设公岗6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