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宜君县文化馆
发布时间:2023-08-11 10:23
作者:郭华
阅读人次:人
分享
保存
打印




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铜川市北部,总面积1501平方公里,辖6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综合服务中心117个行政村,总人口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万人。全县地貌呈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部落在此繁衍生息,黄帝之妻嫘祖在此栽桑织帛,商代寿星彭祖在此度过晚年,战国时期鬼谷子在此为孙膑、庞涓传道授业,千古烈女孟姜女在此滴泪成泉。宜君还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唐高宗在此兴建了玉华避暑行宫。1988年宜君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14年重新申报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一、宜君剪纸的历史渊源
宜君剪纸是一门原始而古老的民间艺术,宜君人每当逢年过节,农家的窗户门楣、碗架炕围上均要张贴剪纸。结婚时的洞房、顶棚、墙围上也贴有剪纸。剪纸题材十分广泛,花样翻新,形式多样。图案多为花卉、动物之类,也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如“三星高照”“龙凤呈祥”“五福捧寿”等。搞剪纸的艺人多是一群婆婆、妈妈、姐姐、妹妹,她们手拿一片彩纸,用一把小小的剪刀,灵活巧妙地不停地进行掏、捥、挑、剪,片刻之间,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地展现于人们面前。因为这里曾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活动的区域,在这里有出土的仰韶皿物上的彩绘镂空艺术,有西汉的画像石,北魏建造的福地石窟,唐代的摩岩线刻,造像碑等文物遗迹,这就是宜君民间剪纸的根与源。
二、宜君剪纸的传承与保护
剪纸艺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作用。近年来,宜君县文化馆在县委、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先后组织美术辅导干部深入基层,在全县的117个行政村进行普查民间剪纸艺人,经过层层选拔,先后把他们组织起来,让有资深的剪纸艺术家在每个乡村都举办了各种形式不同的剪纸培训班200多期,进行剪纸教学,传承剪纸技艺,培养出一批新的剪纸人才,创作剪纸精品达5000余幅,多幅作品在省内外获奖并收藏。现在长期从事民间艺术产品的专业户达100多家,900多人,辐射带动受益人群已达五千多人。许多农村妇女通过剪纸的学习,利用农闲时,用手里的剪刀剪出的一幅幅精美作品,通过政府部门的引荐,已经远销省内外,为农民的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好多优秀剪纸艺人,现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
三、宜君剪纸技艺的传承与特点
宜君剪纸有其独特的造型技巧,通常利用寓意、象征、比拟、谐音、符号等手法反映人们对幸福和美好意愿的追求。每逢婚诞节庆时,农村的窗户上总少不了贴上窗花,烘托节日的氛围,期盼明年又是一个好年景;每当婚俗嫁娶时,在新房的里里外外就会贴有各种喜花与团花。一般就会贴有“鱼戏莲”“莲生贵子”“百年好合”“抓髻娃娃”等剪纸图样,运用比拟的手法,表现多子多福,生命孕育过程的崇拜与敬畏。宜君剪纸题材种类繁多,像戏剧故事题材的如剪纸艺人李秋珍的《梁祝》《安安送米》《西厢记》《三娘教子》等;生命图腾崇拜题材的如剪纸艺人毛菊花的《生命之树》《抓髻娃娃》《葫芦生子》等;民间传说题材的如剪纸艺人孟润凤的《刘海戏金蟾》《鲤鱼跃龙门》《凤凰戏牡丹》等;谐音题材的剪纸如剪纸艺人田亚莉的《连年有余》中“连”与“莲”谐音,“余”与“鱼”谐音,寓意富贵生活越来越好。宜君剪纸追求多维透视立体法,时常会在剪纸作品中出现一人三面,动物两个头,腹中的幼崽也会被透视出来,如剪纸艺人王秀清的作品《放牧》,里边的牧童就是三面,就是为了体现牧童要三面照看着牲口吃草,动物两个头,是因为它不停在动,一会在这里吃,一会又在那里吃,可见作者敢于打破时空限制,朴素的思维以多方位表现出来。剪纸艺人田亚莉创作的《牧羊》,通过透视的手法,使母羊胎里的幼崽跃然纸面,其自然的构图,奇特的想象,让人拍案叫绝。这些作品细腻生动地勾勒出劳动人民乐天知命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是他们长期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这种艺术形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学观念。
四、宜君剪纸艺人追求精神传承
宜君剪纸艺人大多都是妇女,无论是六七岁的姑娘,还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是通过师徒、母女一代一代地传承,她们从小就受到母亲或婆婆剪纸艺术的熏陶,在长期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继承了传统剪纸艺术,这种技艺一直流传至今,她们对剪纸的执著追求是那样的永恒,他们的为人处世是那样的真诚与质朴,这种对艺术追求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去传承、发扬。
五、创新思维 引领剪纸新风尚
近年来,宜君剪纸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图案从传统的反映人丁兴旺、歌咏农事发达等扩展到当代婚育新风、尊老爱幼、倡导节约等新领域,内容扩展到剪纸手卷、长卷、条幅、命题作品、居家装饰等,形式也从镜框、画轴、册页扩展到挂盘、陶艺等几十个品种。剪纸艺人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使宜君剪纸艺术受到国内外普遍热爱和收藏。宜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根植于黄土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保持了陕北剪纸艺术粗犷、朴实的风格,又兼具关中地区剪纸细腻、明快的特色。宜君剪纸更注重传神,艺术语言简洁明快,点到为止,而更多的是联想和想象,让读者也会浮想联翩,百看不厌。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在民间剪纸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宜君民间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会做得更加出色,将有力地促进宜君民间剪纸产业的蓬勃发展,使黄土地上的这朵“山菊花”开得更美、更艳!
网络编辑:王婉尔
信息审核:和红侠
标题:宜君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正文:




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铜川市北部,总面积1501平方公里,辖6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综合服务中心117个行政村,总人口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万人。全县地貌呈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部落在此繁衍生息,黄帝之妻嫘祖在此栽桑织帛,商代寿星彭祖在此度过晚年,战国时期鬼谷子在此为孙膑、庞涓传道授业,千古烈女孟姜女在此滴泪成泉。宜君还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唐高宗在此兴建了玉华避暑行宫。1988年宜君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14年重新申报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一、宜君剪纸的历史渊源
宜君剪纸是一门原始而古老的民间艺术,宜君人每当逢年过节,农家的窗户门楣、碗架炕围上均要张贴剪纸。结婚时的洞房、顶棚、墙围上也贴有剪纸。剪纸题材十分广泛,花样翻新,形式多样。图案多为花卉、动物之类,也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如“三星高照”“龙凤呈祥”“五福捧寿”等。搞剪纸的艺人多是一群婆婆、妈妈、姐姐、妹妹,她们手拿一片彩纸,用一把小小的剪刀,灵活巧妙地不停地进行掏、捥、挑、剪,片刻之间,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地展现于人们面前。因为这里曾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活动的区域,在这里有出土的仰韶皿物上的彩绘镂空艺术,有西汉的画像石,北魏建造的福地石窟,唐代的摩岩线刻,造像碑等文物遗迹,这就是宜君民间剪纸的根与源。
二、宜君剪纸的传承与保护
剪纸艺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作用。近年来,宜君县文化馆在县委、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先后组织美术辅导干部深入基层,在全县的117个行政村进行普查民间剪纸艺人,经过层层选拔,先后把他们组织起来,让有资深的剪纸艺术家在每个乡村都举办了各种形式不同的剪纸培训班200多期,进行剪纸教学,传承剪纸技艺,培养出一批新的剪纸人才,创作剪纸精品达5000余幅,多幅作品在省内外获奖并收藏。现在长期从事民间艺术产品的专业户达100多家,900多人,辐射带动受益人群已达五千多人。许多农村妇女通过剪纸的学习,利用农闲时,用手里的剪刀剪出的一幅幅精美作品,通过政府部门的引荐,已经远销省内外,为农民的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好多优秀剪纸艺人,现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
三、宜君剪纸技艺的传承与特点
宜君剪纸有其独特的造型技巧,通常利用寓意、象征、比拟、谐音、符号等手法反映人们对幸福和美好意愿的追求。每逢婚诞节庆时,农村的窗户上总少不了贴上窗花,烘托节日的氛围,期盼明年又是一个好年景;每当婚俗嫁娶时,在新房的里里外外就会贴有各种喜花与团花。一般就会贴有“鱼戏莲”“莲生贵子”“百年好合”“抓髻娃娃”等剪纸图样,运用比拟的手法,表现多子多福,生命孕育过程的崇拜与敬畏。宜君剪纸题材种类繁多,像戏剧故事题材的如剪纸艺人李秋珍的《梁祝》《安安送米》《西厢记》《三娘教子》等;生命图腾崇拜题材的如剪纸艺人毛菊花的《生命之树》《抓髻娃娃》《葫芦生子》等;民间传说题材的如剪纸艺人孟润凤的《刘海戏金蟾》《鲤鱼跃龙门》《凤凰戏牡丹》等;谐音题材的剪纸如剪纸艺人田亚莉的《连年有余》中“连”与“莲”谐音,“余”与“鱼”谐音,寓意富贵生活越来越好。宜君剪纸追求多维透视立体法,时常会在剪纸作品中出现一人三面,动物两个头,腹中的幼崽也会被透视出来,如剪纸艺人王秀清的作品《放牧》,里边的牧童就是三面,就是为了体现牧童要三面照看着牲口吃草,动物两个头,是因为它不停在动,一会在这里吃,一会又在那里吃,可见作者敢于打破时空限制,朴素的思维以多方位表现出来。剪纸艺人田亚莉创作的《牧羊》,通过透视的手法,使母羊胎里的幼崽跃然纸面,其自然的构图,奇特的想象,让人拍案叫绝。这些作品细腻生动地勾勒出劳动人民乐天知命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是他们长期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这种艺术形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学观念。
四、宜君剪纸艺人追求精神传承
宜君剪纸艺人大多都是妇女,无论是六七岁的姑娘,还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是通过师徒、母女一代一代地传承,她们从小就受到母亲或婆婆剪纸艺术的熏陶,在长期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继承了传统剪纸艺术,这种技艺一直流传至今,她们对剪纸的执著追求是那样的永恒,他们的为人处世是那样的真诚与质朴,这种对艺术追求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去传承、发扬。
五、创新思维 引领剪纸新风尚
近年来,宜君剪纸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图案从传统的反映人丁兴旺、歌咏农事发达等扩展到当代婚育新风、尊老爱幼、倡导节约等新领域,内容扩展到剪纸手卷、长卷、条幅、命题作品、居家装饰等,形式也从镜框、画轴、册页扩展到挂盘、陶艺等几十个品种。剪纸艺人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使宜君剪纸艺术受到国内外普遍热爱和收藏。宜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根植于黄土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保持了陕北剪纸艺术粗犷、朴实的风格,又兼具关中地区剪纸细腻、明快的特色。宜君剪纸更注重传神,艺术语言简洁明快,点到为止,而更多的是联想和想象,让读者也会浮想联翩,百看不厌。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在民间剪纸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宜君民间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会做得更加出色,将有力地促进宜君民间剪纸产业的蓬勃发展,使黄土地上的这朵“山菊花”开得更美、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