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多元发展绘新景 民生温度聚人心
来源:宜君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25 11:29
作者:武朝旭
阅读人次:人
分享
保存
打印
宜君,这座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小城,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社区治理、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发力,用扎实的举措推动发展,让本地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在此安家落户,宜君正以实实在在的变化,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文旅融合焕新彩 研学体验赋新能
宜君的文旅发展,始终紧扣“本土特色”做文章,让山水风光与文化底蕴相互交融,绽放独特魅力。
彭祖药谷作为核心文旅地标,凭借“彭祖养生文化”IP持续释放吸引力。今年打造的消夏露营季系列活动中,“泼水狂欢音乐节”成为亮点,活动期间数万游客齐聚山谷,水花飞溅、歌声飞扬,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山野乐趣与文化氛围;同期,花溪谷的美食盛宴·花海游乐嘉年华也同步开启,从晨光花海到夜幕马戏、打铁花,欢乐不间断,进一步打响了宜君文旅品牌,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出游的热门选择。
研学旅行的兴起,为宜君文旅注入了新活力。“从早上的博物馆到下午的彭祖书院,都是一段很新奇的体验,我既体会到了文化的厚重,也了解到了中药材的发展,这段研学之旅让我受益匪浅。”刚结束宜君研学之旅的李同学意犹未尽地说。
宜君能吸引众多学子,源于其独特的“先天基因”。这里地处渭北高原,平均海拔1395米,夏季平均气温19℃,森林覆盖率55.36%,凉爽的气候和优良的生态,为自然科学类研学提供了天然户外课堂;同时作为彭祖养生修行之地,这里承载着千年中医药文化,加上战国魏长城遗址、传统剪纸艺术等人文资源,让人文社科类研学有了深厚根基。
在政策“搭台”下,宜君整合资源构建起完整研学产业链。依托中医药首位产业,以“彭祖药谷”为中心形成种植、加工、研发、康养全产业链闭环,并打造系列中医药研学课程与基地。课程设计注重“沉浸式”体验:在彭祖书院,学生可近距离接触中医“望闻问切”,亲手研磨、称重药材,通过琳琅满目的药材和植物标本,了解中药材从种植到应用的全过程。
社区治理有温度 民生服务暖人心
“日子过得舒坦,心里就踏实。”这是不少宜君居民的真切感受。近年来,宜君聚焦老年人“吃饭难、生活闷”等问题,从一餐热饭、一场活动做起,把养老服务送到家门口,让“银发时光”暖意融融。
在宜阳街道办宜阳社区的老年食堂,临近中午就飘起饭菜香。土豆丝、鱼香肉丝、红烧茄子等家常菜色香味俱全,收银台前张贴着周一到周日的固定菜谱,老人们排着队打餐,坐在一起边吃边唠家常。74岁的白长荣老人说:“这是我的第二个家,年纪大了做饭不方便,食堂的饭菜热乎干净,心里美滋滋的。”
这些老年食堂不仅解决“吃饭难”,更成了社区的“暖心枢纽”。在云梦乡县口村许家峁安置点的幸福院,老年食堂每天14点准时开餐,4元钱就能不限量吃上热馒头和家常炒菜,15位老人长期在此就餐。“村里空巢老人多,食堂真是解了大难题。”村党支部书记韩文耀感慨道。
除了暖胃,更要暖心。宜阳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打牌、下棋、拉家常,其乐融融。“能免费体检、看文艺汇演,这就是家门口的‘养老乐园’!”马大爷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五里镇榆舍村的幸福院里,70岁的刘长召几乎天天来报到:“约着朋友下下棋、唠唠嗑,比在家闷着强多了!”
宜君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晓峰表示:“我们将继续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依托,增加服务站点数量,扩大服务覆盖范围,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养老服务。同时,我们将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提高助餐服务的公益性,确保这项暖胃又暖心的民生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在残疾人帮扶领域,宜君的精准服务更显温情。宜君县残疾人联合会干部王莉说:“近年来,县残联聚焦‘精准助残、服务提质’,大力实施残疾人康复托养、技能培训、无障碍改造、阳光增收、创业就业、救助帮困等项目。累计为7000余人次有效解决了实际困难。”
尧生镇残疾人李亚军的故事被当地人津津乐道。他凭借中华蜂养殖技术致富后,不忘带动其他残疾群众,免费开办养蜂培训班,为27户残疾家庭发放40余箱蜜蜂,并提供保底收购服务,累计带动30名残疾人增收。而西舍村的冯新明,虽因肌肉萎缩常年与轮椅为伴,却凭借对文学的热爱笔耕不辍,8年创作60余万字作品。在县残联资助下,他的散文集《家在宜君》成功出版,“新明文化工作室”的成立更让他有了专注创作的空间。此外,残疾人手工编织培训班的开设,让不少残疾群众掌握一技之长,靠指尖技艺实现就业增收,重拾生活自信。
数字经济起好步 产业发展添动能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宜君立足实际、稳步探索,以数据标注、电商直播等为突破口,为县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本地唯一的人工智能企业,在数据标注领域交出亮眼成绩单。公司报送的“打造数据标注产业,助力县域人才振兴”案例,成功入选全国《数据标注优秀案例集》。成立四年来,累计培育本地数据标注人才1000余人,带动260人稳定就业,区域数据总产值3500万元,吸引22家企业入驻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从最初的小团队到现在的规模化运营,离不开本地人才的支撑。”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团队中大部分为宜君本地人,平均月薪4000元,让不少年轻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数字经济的活力还体现在电商领域。2025年,宜君县计划培育本土主播、“网红”50人以上,电商销售额突破2.4亿元。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宜君带来了新的人才和人气,也有效带动了年轻人就业,为宜君留住、吸纳年轻人就业打开了新窗口。
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到社区治理的温情细节,再到数字经济的稳健发展,宜君正以“实”字当头的作风,一步步描绘着高质量发展的画卷。这座有温度、有活力的小城,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人在此驻足、扎根,共赴美好未来。
网络编辑:赵洁
信息审核:和红侠
标题:宜君:多元发展绘新景 民生温度聚人心,
正文:
宜君,这座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小城,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社区治理、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发力,用扎实的举措推动发展,让本地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在此安家落户,宜君正以实实在在的变化,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文旅融合焕新彩 研学体验赋新能
宜君的文旅发展,始终紧扣“本土特色”做文章,让山水风光与文化底蕴相互交融,绽放独特魅力。
彭祖药谷作为核心文旅地标,凭借“彭祖养生文化”IP持续释放吸引力。今年打造的消夏露营季系列活动中,“泼水狂欢音乐节”成为亮点,活动期间数万游客齐聚山谷,水花飞溅、歌声飞扬,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山野乐趣与文化氛围;同期,花溪谷的美食盛宴·花海游乐嘉年华也同步开启,从晨光花海到夜幕马戏、打铁花,欢乐不间断,进一步打响了宜君文旅品牌,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出游的热门选择。
研学旅行的兴起,为宜君文旅注入了新活力。“从早上的博物馆到下午的彭祖书院,都是一段很新奇的体验,我既体会到了文化的厚重,也了解到了中药材的发展,这段研学之旅让我受益匪浅。”刚结束宜君研学之旅的李同学意犹未尽地说。
宜君能吸引众多学子,源于其独特的“先天基因”。这里地处渭北高原,平均海拔1395米,夏季平均气温19℃,森林覆盖率55.36%,凉爽的气候和优良的生态,为自然科学类研学提供了天然户外课堂;同时作为彭祖养生修行之地,这里承载着千年中医药文化,加上战国魏长城遗址、传统剪纸艺术等人文资源,让人文社科类研学有了深厚根基。
在政策“搭台”下,宜君整合资源构建起完整研学产业链。依托中医药首位产业,以“彭祖药谷”为中心形成种植、加工、研发、康养全产业链闭环,并打造系列中医药研学课程与基地。课程设计注重“沉浸式”体验:在彭祖书院,学生可近距离接触中医“望闻问切”,亲手研磨、称重药材,通过琳琅满目的药材和植物标本,了解中药材从种植到应用的全过程。
社区治理有温度 民生服务暖人心
“日子过得舒坦,心里就踏实。”这是不少宜君居民的真切感受。近年来,宜君聚焦老年人“吃饭难、生活闷”等问题,从一餐热饭、一场活动做起,把养老服务送到家门口,让“银发时光”暖意融融。
在宜阳街道办宜阳社区的老年食堂,临近中午就飘起饭菜香。土豆丝、鱼香肉丝、红烧茄子等家常菜色香味俱全,收银台前张贴着周一到周日的固定菜谱,老人们排着队打餐,坐在一起边吃边唠家常。74岁的白长荣老人说:“这是我的第二个家,年纪大了做饭不方便,食堂的饭菜热乎干净,心里美滋滋的。”
这些老年食堂不仅解决“吃饭难”,更成了社区的“暖心枢纽”。在云梦乡县口村许家峁安置点的幸福院,老年食堂每天14点准时开餐,4元钱就能不限量吃上热馒头和家常炒菜,15位老人长期在此就餐。“村里空巢老人多,食堂真是解了大难题。”村党支部书记韩文耀感慨道。
除了暖胃,更要暖心。宜阳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打牌、下棋、拉家常,其乐融融。“能免费体检、看文艺汇演,这就是家门口的‘养老乐园’!”马大爷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五里镇榆舍村的幸福院里,70岁的刘长召几乎天天来报到:“约着朋友下下棋、唠唠嗑,比在家闷着强多了!”
宜君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晓峰表示:“我们将继续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依托,增加服务站点数量,扩大服务覆盖范围,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养老服务。同时,我们将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提高助餐服务的公益性,确保这项暖胃又暖心的民生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在残疾人帮扶领域,宜君的精准服务更显温情。宜君县残疾人联合会干部王莉说:“近年来,县残联聚焦‘精准助残、服务提质’,大力实施残疾人康复托养、技能培训、无障碍改造、阳光增收、创业就业、救助帮困等项目。累计为7000余人次有效解决了实际困难。”
尧生镇残疾人李亚军的故事被当地人津津乐道。他凭借中华蜂养殖技术致富后,不忘带动其他残疾群众,免费开办养蜂培训班,为27户残疾家庭发放40余箱蜜蜂,并提供保底收购服务,累计带动30名残疾人增收。而西舍村的冯新明,虽因肌肉萎缩常年与轮椅为伴,却凭借对文学的热爱笔耕不辍,8年创作60余万字作品。在县残联资助下,他的散文集《家在宜君》成功出版,“新明文化工作室”的成立更让他有了专注创作的空间。此外,残疾人手工编织培训班的开设,让不少残疾群众掌握一技之长,靠指尖技艺实现就业增收,重拾生活自信。
数字经济起好步 产业发展添动能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宜君立足实际、稳步探索,以数据标注、电商直播等为突破口,为县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本地唯一的人工智能企业,在数据标注领域交出亮眼成绩单。公司报送的“打造数据标注产业,助力县域人才振兴”案例,成功入选全国《数据标注优秀案例集》。成立四年来,累计培育本地数据标注人才1000余人,带动260人稳定就业,区域数据总产值3500万元,吸引22家企业入驻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从最初的小团队到现在的规模化运营,离不开本地人才的支撑。”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团队中大部分为宜君本地人,平均月薪4000元,让不少年轻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数字经济的活力还体现在电商领域。2025年,宜君县计划培育本土主播、“网红”50人以上,电商销售额突破2.4亿元。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宜君带来了新的人才和人气,也有效带动了年轻人就业,为宜君留住、吸纳年轻人就业打开了新窗口。
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到社区治理的温情细节,再到数字经济的稳健发展,宜君正以“实”字当头的作风,一步步描绘着高质量发展的画卷。这座有温度、有活力的小城,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人在此驻足、扎根,共赴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