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宜君资讯

文艺扎乡土 小院绽芳华——宜君乡野间的文化新坐标

来源:宜君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11-14 10:58 作者:武朝旭 阅读人次: 保存 打印


剪纸映窗棂,笔墨润心田,弦歌绕村郭,光影记流年。在宜君的黄土塬间,一座座乡村文艺小院如繁星般散落,将非遗之美、文学之韵、艺术之趣种进乡野,成为乡村振兴最温润的注脚。11月12日,随着彭镇白塬村白润元乡村书画小院、太安镇艾蒿洼村吴苗乡村民间文艺小院正式挂牌市级文艺小院,宜君县市级文艺小院总数增至8家,覆盖戏曲、文学、剪纸、摄影等七大门类,一张扎根乡土、辐射全域的文化振兴网络全面铺开。

双院挂牌 以艺兴村践初心

“五十年前,我怀着对艺术的满腔热忱,却因种种原因与美院失之交臂。但艺术的火种从未在我心中熄灭……今天,这个承载着我毕生梦想的书画小院终于落成!”挂牌仪式上,年过花甲的白润元站在660平方米的小院前,话语里满是半生坚守的动容。这座设有专业创作室、培训室的书画小院,不仅挂满了他笔下的《二十四孝图》与田园画作,更许下了“教孩子书法、带村民学艺”的郑重承诺。

同日挂牌的吴苗乡村民间文艺小院,藏在千年玄奘手植的娑罗古树旁,270平方米的院落里,剪纸、面塑、编织等非遗作品琳琅满目。“要让老手艺活起来、传下去,还能让乡亲们多一份收入!”小院负责人吴苗的愿景,道出了宜君文艺小院的共同追求。这里不仅定期开展传统技艺培训,更将剪纸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开发出耳饰、发夹、钥匙扣、鼠标垫等实用文创产品,既赋予了非遗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更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两处挂牌现场,村民们举着手机记录、围着作品驻足,掌声与笑语在乡野间回荡,新添的两家文艺小院与此前的6家市级文艺小院并肩,为山城注入了更强劲的文化活力。

资源对接 技艺赋能促增收

挂牌市级文艺小院,不仅是荣誉加持,更意味着优质资源的精准涌入。宜君县搭建桥梁,推动市级文艺协会与小院结对帮扶,让“送文化”变成“种文化”,更催生出“文化富民”的新动能。尧生镇思弥村的大龙影像文艺小院的“山城光影绘乡韵 小院讲堂传艺心”公益短视频大讲堂便是典型。

作为市级挂牌小院,它通过铜川市摄影家协会的资源对接,在2025年8月26日邀请到原CCTV我爱你中华《新时代》栏目组总导演张兴来授课,从拍摄构图、运镜技巧到后期剪辑节奏把控,为村民带来实用“干货”。“现在大家都用手机拍视频,不少农户靠直播卖农产品,但怎么拍得好看、怎么宣传得好,正是我们急需的!”小院主人张大龙的话道出了村民心声。课后,学员们前往洛河石板川采风实践,将课堂所学转化为镜头下的乡村美景。如今,小院计划固定开课,培养更多乡村创作达人,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短视频成为“新农资”,既宣传了宜君风光,更助力了农产品销售,实现精神富裕与物质增收双丰收。

遍地开花 烟火文艺润民心

在宜君,文艺小院的日常满是烟火气与艺术感。白润元的书画小院里,年过花甲的他伏案挥毫,十多位村民围站四周求学,从握笔姿势到章法布局,耐心指点间让笔墨香浸润乡村;闲暇时他还取出板胡弹奏《东方红》,老人们跟着轻哼,让乡村的烟火气愈发温暖。刘小元的耕读文学小院中,文友们聚集一堂,或采风创作、或读书交流,辐射带动3个镇10余村的百余名文学爱好者,干部与村民围坐共读《梁家河》,让书香搭建起干群连心桥。

杨莹的农民画小院里,常态化开展培训班,百余名群众、学生在这里感受非遗魅力,让淳朴民风与艺术之美相互滋养;李世选的戏曲小院中,秦腔选段常伴夜色响起,村民们从“看戏人”变成“唱戏人”,弦乐声化解邻里隔阂,凝聚起浓浓的乡情;韩淑凤的剪纸小院里,六旬老人与邻家女孩同台学艺,指尖翻飞间剪出的不仅是吉祥的纹样,更是增收的希望。从剪纸小院的指尖生花,到摄影小院的光影定格;从戏曲小院的秦声悠扬,到文学小院的书香弥漫,8家市级文艺小院如点点星火,照亮了宜君的乡村振兴之路。它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阵地、技能培训的课堂,更是干群连心的桥梁、增收致富的平台。在这些小院里,艺术不再是象牙塔的点缀,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滋味。

如今的宜君,文艺之花在乡野沃土上尽情绽放,文化之力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未来,这些藏着热爱与坚守的“小院子”,必将孕育出更丰硕的文化果实,让宜君的本土技艺与乡土风情代代相传,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网络编辑:牛颖 信息审核:和红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