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来源: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管委会 发布时间:2017-12-05 11:43 作者: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管委会 阅读人次: 保存 打印

1.规划方案概述

(1)规划范围

本次园区规划范围:北至庙梁山体,南至前菜园子,东至铜黄一级路,西至彭村。南北宽约400m,东西长约2300m,总用地面积100.63ha。

(2)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未设置规划期限,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06-2020年,本次规划评价期限为2017-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期限为2016-2020年。

(3)规划定位

以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研发生产为核心,以大中企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为先导、地方主导产业链为基础的工商企业集聚区。

(4)规划目标

以生态设计为手段,充分尊重园区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形成用地功能合理、空间布局协调、生态环境宜人、园区形象独特、公共设施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和生态型宜商、宜居小镇。

2.规划区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1)地貌

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位于宜君县彭镇,属于梁峁丘陵区。

(2)地质构造及地震

本区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升与河谷的切割侵蚀,在第四纪中更新使整个渭北黄土高原大面积上升,在地质外营力作用下黄土叶脉状沟谷广布,将黄土塬切割成支离破碎的块体,使黄土塬向梁、峁转化,黄土梁、峁在地表水冲刷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扰动下,易造成边坡的变形与破坏。

(3)气候、气象

宜君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主要特点是:冬长夏短,冬寒夏凉,冬春干燥,夏秋多雨,四季分明;温度较低,雨量较多,地区经向差异大。西部有明显的山区小气候特征。

(4)河流

规划区附近地表水是清河,系洛河二级支流,是宜君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清河有两源,分别发源于太安镇后沟和铜川郊区凤凰山东麓,前者西河流经西河川,后者玉华河流经马场川,至彭村下合二为一,东北流入黄陵沮河,后入洛河,本县境内总长102.5km,平均流量0.61m3/s,年均径流量1980万m3。

(5)生态功能区划

规划所在区域一级区划属黄土高原农牧生态区,二级区划属黄土塬梁沟壑旱作农业生态功能区,三级区划属子午岭水源涵养区,主要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或生态敏感性特征为山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重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自然保护区。

(6)土壤侵蚀

遥感解译结果表明,规划区以中度侵蚀为主,强度侵蚀次之。

(7)土地利用

遥感解译结果表明,规划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耕地次之。

2.2 环境敏感区分布

经现场调查,规划区范围内无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规划区紧邻陕西省太安自然保护区。

根据现场调查,规划区及周边内现有彭祖墓遗址、彭祖石窟遗址等人文景观。

2.3 规划区环境质量现状

(1)大气

规划区SO2、NO2、PM10、PM2.5和O3均能够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相关限值要求;TVOC浓度较低,能够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18883-2002)中标准限值要求。规划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2)地表水

规划区域内地表水执行III类水评价标准。各断面的各个监测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III级标准要求,未出现超标现象。

(3)地下水

规划区各监测点位的pH值、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硫酸盐类、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氟、锰、高锰酸盐指数、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均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规划区地下水质量良好。

(4)噪声

规划区各监测点的噪声监测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

(5)土壤

规划区各个监测点位的监测结果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2类标准限值要求。

2.4 主要环境问题及制约因素

(1)规划区周边有陕西太安自然保护区环境敏感目标,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较高,因此规划的实施受生态环境的制约较为突出。

(2)现有垃圾填埋场没有相关环保措施,依托性不强。

(3)宜君县城水源是王家坪水库(第二水源)和西河水库,在王家坪水库满足县城供水的条件下,西河水库才能作为工业园区供水水源。规划区水资源贫乏,水资源供给是制约规划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园区地形复杂,南北两侧均有山体,园区内有河流和高压走廊穿过,分割用地,对土地完整性影响将成为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之一。

(5)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工程滞后于区域开发建设。

环保投入尤其是直接用于污水、垃圾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投入不足,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整个园区的污水均不能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园区生活污水直接就进排放附近沟渠,工业废水经企业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经现状沟渠,最终排入清河。

(6)园区内已入住企业未按照规划产业布局进行布局,未形成产业布局,不利于长远发展。

根据《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6~2020)》,园区南侧地块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为主,北侧地块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目前南侧地块入住宜君县丰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玉米深加工项目,铜川瑛基量生物技术能源有限公司生物质油项目和宜君现代医药产业园一期建设项目,按照规划的产业布局宜君现代医药产业园一期建设项目应布局在生物医药地块内,现状企业布局零散,部分企业布局不符合产业布局规划,不利于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

各预测情景下污染物排放均未出现超标,SO2、PM10排放较基准情景排放有所减少,不会对规划园区的环境空气造成影响;Nox排放虽然较基准情景有所增加,但在标准限值内,总体来说园区废气排放对环境空气影响较小。

(2)地表水环境

由预测结果可见,不同情境下预测因子均达标。因此,规划实施后园区污水排放对清河水体影响较小。

(3)地下水环境

本规划产业园区运行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范围较小。但园区建设在装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时,必须严格控制企业废水的无组织泄漏。杜绝厂区长期事故排放点源的存在,园区企业应建设事故污水储存池,临时储存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故障或者泄漏情况下的污水,以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

(4)声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区各个建设项目的各中产生噪声的设备较多,主要有物料破碎分选与处理系统的破碎机、筛分设备等,生产系统的各种泵、风机等产噪设备。要求各入区企业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对高噪声设备应设计减震基础、安装消声装置、采用建筑隔音和铺装吸音材料,同时采取其他减震降噪措施,并利用平面布局的调整来减少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可有效避免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园区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各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建筑/生活垃圾、果渣、污泥、卸料和筛分产生的尘灰及食堂废油脂、方舟制药产生的危险废物等,可加强工业废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降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少量固废(建筑垃圾等)不能回收利用,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要求,进行贮存和处置。产生的生活垃圾定期由垃圾车将垃圾运往垃圾转运站,而后由环卫部门将垃圾运至县垃圾处理厂处理。危废的产生和管理按照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颁发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文件的要求,收集后送往危废处理处置中心处置。

(6)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随着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该区生态系统类型和结构将会发生较大变化。规划占用的农田生态系统,相对于整个区域,其占用比例较大,应通过异地占补平衡进行补偿,减少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7)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方案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区域经济收入、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8)资源承载力分析

本评价认为以宜君县现有水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不能满足园区发展需要,在王家坪水库建成后,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在中水回用率指标达到7.5%以上情况下水资源可承载园区产业规模。规划区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能够满足园区的开发需求,规划实施后,园区的工业土地产出强度大幅提高。

(9)环境容量分析

①通过A值法计算,本规划排放的污染物SO2、PM10和NOx总量均能满足规划区大气环境容量要求。

②本规划排放的污染物COD、NH3-N总量均能满足规划区水环境容量要求。

4.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4.1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优化能源结构

严格控制生活用煤消费量,通过实行以电代煤、提高天然气普及率、淘汰燃煤锅炉、加大生物质能、太阳能、热能等非石化能源利用强度等措施替代燃煤,减少生活用煤。

进一步降低工业用煤消费量,严格控制新(改、扩)建项目能耗。新(改、扩)建耗煤项目要实现煤炭消费等量或者减量替代;园区内不得新建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

(2)发展清洁能源

规划区内积极引进清洁优质能源,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构建以天然气为主、太阳能等为辅的清洁能源体系。完善区域内天然气供应管网,不断提高燃气供应量及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3)限值高能耗项目入园

工业企业能源应考虑采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生活用能源的天然气使用率达到宜君县规划要求。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加快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全面提高燃煤效率,提升锅炉的燃煤效率和节能效果;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大力推进可再生资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应用。

(5)严格环境准入,强化源头管理

新建项目必须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严格的环保控制措施,并满足清洁生产的要求,园区严格控制新增燃煤的建设项目,按照“三同时”制度进行管理,减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提高含挥发性有机物等无组织排放源的项目建设要求,把无组织污染控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新、改、扩建项目派饭鬼发型有机物的车间有机废气的收集率应大于90%,安装废气回收/净化装置。工业园区禁止新建2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

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境隐形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未通过环评审查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备案,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批准开工建设。

(6)入区企业大气污染防治

现有燃煤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脱硝设施 ,烟气脱硫设施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

企业均应采取有效的、无(少)二次污染的、运行稳定的废气污染治理措施,确保废气达标排放。从严控制入驻企业的无组织排放,一般情况不应有无组织排放存在的,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情况应达到相应标准的要求。

对规划园区内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现有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制定综合整改方案,实施分类整治。对不能达到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的企业,试行限值整理,对限期治理后仍不能达标额,实施限产限排或关停。

4.2 地表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实施水体排污综合治理,提高城市截污能力,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严格杜绝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地表水体的现象发生。以强化水体周边环境监管为抓手,开展点源及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排污口的截污力度。开展水体污染修复,采用自然型植被净化技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岸边植物修复等技术对河滨带进行生态修复,重建水生植被,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

(2)加快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尽量减少和避免园区发展建设对水体造成恶化。在园区污水管网配套建成前,园区已入住企业污水应由企业自行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机器修改单中一级A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后排反,现状排水不规范的企业,由相关部门责令进行整改,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在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成后,企业污水预处理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指标后排入市政管网。

(3)排水必须实行雨污分流、请污分流;企业污水处理应遵循分质处理的原则,严禁高浓度废水稀释排放,排污口规范化。

(4)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设计运用节水技术,减少工业污水排放量。鼓励园区内工业企业搭理发展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中水回用。鼓励园区工业企业循环冷却水、供热蒸汽冷凝水部分可替代新鲜水,部分水质合适的废水通过膜处理、树脂交换的纯水制造系统处理,再次进入生产循环。

4.3 地下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加强园区的监管力度,园区内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置并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2)本园区主要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研发生产为核心。因企业类型不同,应该将各企业废弃物尤其危险废物分类储存,暂存于危险废物暂存室,并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执行,各企业应做到:

①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分别单独收集贮存。

②贮存场所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筑材料必须与危险废物兼容。

③暂存场所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至少1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7cm/s,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

④暂存场所必须有泄漏液体或渗滤液收集装置,必须有耐腐蚀的硬化地面,且表面无裂缝。

⑤危险废物堆场应防风、防雨、防晒。

⑥暂存场所内要有安全照明设施和观察窗口,设置明显的标志。

(3)扩大园区的硬化率,并定期对硬化区进行防尘性清扫,设置雨水收集系统。

(4)在装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时,必须严格控制企业废水的无组织泄漏。为防止污水输送管道破裂,必须严格施工管理,加强对于污水输送管道的检查和维护,确保施工质量,杜绝发生渗漏事故。

(5)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加强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工作,一旦发现污染苗头或地下水质持续变差的趋势,及早排查原因,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4.4 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为减轻噪声影响,合理规划经开区道路,安排行车时段,在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地段实行交通管制措施,控制车速,禁止行驶车辆鸣笛等。对道路两侧敏感点需采取安装隔声窗或加强绿化等措施来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

(2)道路两侧种植防护林等降低公路交通噪声;

(3)改造生产工艺和选用低噪声设备,减轻各企业的机械设备噪声。

4.5 固体废物影响减缓措施

园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应对不同类别的固体废弃物分别进行处理处置。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园区生产企业产生的一般固体废弃物必须严格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尽量做到资源化再利用。

(2)生活垃圾

园区实施产业园内固体废物采用分类收集、集中处理,推广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由园区环卫车将垃圾从垃圾收集点运至园区垃圾中转站,然后采用大、中型载重运输车运至县城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3)危险废物

制药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化学药品、废弃化学品包装材料等危险废物,需交由有资质的处理单位进行处理。

4.6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随着规划的实施,亟待构建集约有序的空间发展秩序,正确处理好促进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空间基础。规划应进一步明确区域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明确园区内的绿地景观系统布局。严格按照规划的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区域经济,防止城市建设无需开展,保持科学合理的生态用地总量,切实保护水土资源等生态要素,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立地条件,按本土植物群落模式营造大面积的植物生态群落,并通过绿化廊道相互连通,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以利于保护重要物种、生物群落及自然环境特征。

4.7 社会影响减缓措施

(1)园区建设将改变占用土地使用功能和格局,由原来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和绿化用地,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2)园区建成后,入区企业需要招聘大量工作人员。在所需人员中,除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采取社会聘用方式解决外,其余一般生产工人可在当地招工,因此对于缓解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3)园区配套建设的道路、给排水、道路、通信设施等对加快地区城市化进程、改善地方交通运输、方便附近居民生活、改善当地环境质量等有益。

(4)根据当地规划区的旅游资源,可鼓励支持村民在城镇开设饮食或休息场所,不断促进和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积极引导农户自主经营,以特色经营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解决农民的经济来源。

4.8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对于已在园区的企业,应检查各企业风险防范措施,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及落实情况,监督各企业执行。

(2)对于尚未入驻园区的企业,应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要求,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相应具体风险管理措施和风险防范预案,并监督执行。

(3)园区应组织有关单位对企业风险管理措施和风险防范预案进行定期审查,建议园区协同相关企业一同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并定期进行联合演习。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周边居民对环境风险影响的防范意识。

(4)加强宣传,提高周边居民对环境风险影响的防范意识。对周边居民和工人做经常性的培训和宣传,内容应至少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区主要风险源的类型、位置、事故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事故发生后相关的应急救助措施等。

4.9 环境准入三线一单环境管理要求

(1)对于已在园区的企业,应检查各企业风险防范措施,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及落实情况,监督各企业执行。

(2)对于尚未入驻园区的企业,应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要求,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相应具体风险管理措施和风险防范预案,并监督执行。

(3)园区应组织有关单位对企业风险管理措施和风险防范预案进行定期审查,建议园区协同相关企业一同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并定期进行联合演习。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周边居民对环境风险影响的防范意识。

(4)加强宣传,提高周边居民对环境风险影响的防范意识。对周边居民和工人做经常性的培训和宣传,内容应至少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区主要风险源的类型、位置、事故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事故发生后相关的应急救助措施等。

5. 跟踪评价方案

5.1 跟踪评价时段

(1)在规划期内,建议规划区在规划实施五年后开展一次跟踪评价。

(2)环保部门要求规划区开展跟踪评价时,则按要求及时开展。

5.2跟踪评价内容

本次评价主要从规划区规划实施、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等10个方面提出跟踪评价内容的建议。

(1)规划区规划实施情况

调查规划区是否按照规划和规划环评提出的规划区用地布局和产业规划进行项目引进和建设,规划区实际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完善和补救建议。

(2)环境空气

规划区环境空气质量与现状情况的对比和变化趋势分析;

规划区企业废气稳定排放达标率、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环境空气质量等指标是否达到规划环评推荐指标,并进行分析;

规划环评预测的对评价区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与实际影响的对比分析,尤其是敏感点的影响;

规划区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否符合规划环评预测指标。

(3)地表水环境

规划区污水、雨水管网建设、运行情况调查分析;

清河水环境质量与现状情况的对比和变化趋势分析,清河水质是否逐渐改善;

规划区和企业废水收集率、处理率、达标率、中水回用率、水重复利用率、水环境质量等指标是否达到规划环评推荐指标,并进行分析;

规划区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否符合规划环评推荐指标;

规划环评预测的地表水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与实际影响的对比分析。

(4)地下水环境

规划区地下水环境质量与现状情况的对比和变化趋势分析。

(5)声环境

规划区企业的噪声排放达标是否符合规划环评推荐指标,并进行分析;

是否存在噪声扰民现象。

(6)固体废弃物

规划区和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规划区和企业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规划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规划区和企业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是否达到规划环评推荐指标,并进行分析。

(7)生态环境

规划园区绿地和景观建设情况,规划区绿地率实际指标。

(8)资源利用

调查评价规划区能源结构,是否采用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全面禁止采用煤炭和其他高污染燃料作为燃料或原料;

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吨产品能耗等)、水资源利用效率(吨产品新鲜水耗、水重复利用率等)以及规划区和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中水回用率是否达到规划环评推荐指标,并进行分析;

规划区能源结构是否与规划环评提出的采用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全面禁止采用煤炭作为燃料的能源结构一致。

(9)环境管理

规划区日常环境管理和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运行情况调查,分析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包括规划区环境管理能力完善度、规划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度、工业规划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重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率、规划区内企事业单位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数量;规划区企业的各项环境保护制度、要求落实情况,包括环评、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清洁生产、污染源在线监测、环境防护距离控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和备案等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0)公众参与

跟踪评价除了进行常规的监测、检查和调查分析外,还需要就规划区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规划区环境管理水平、措施及有效性等进行主观感受的评价。因此建议开展公众参与,对规划园区内外的群众进行问卷、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走访调查,就规划区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排放是否影响到居民生活、对规划区现有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等方面征询公众意见和建议。

6.总体结论

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属于以《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6~2020)》的子规划,其上位规划为《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6~2020)》。《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县级规划。符合《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办法》、《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宜君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2030)》、《宜君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规划的环保要求基本符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环保政策。

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不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水源地保护区等国家禁止开发区域。

以宜君县现有水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不能满足园区发展需要,在王家坪水库建成后,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在中水回用率指标达到7.5%以上情况下水资源可承载园区产业规模。规划区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能够满足园区的开发需求,规划实施后,园区的工业土地产出强度大幅提高。

通过A值法计算,本规划排放的污染物SO2、PM10和NOx总量均能满足规划区大气环境容量要求;COD、NH3-N总量均能满足规划区水环境容量要求。

综上,规划的实施对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但会给区域资源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可以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减缓将不利影响降至可接受的程度。因此,在保证水资源供应及采取本报告建议的相应环境保护对策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规划方案基本可行。

7.规划方案调整建议

(1)规划设计城镇污水处理率为85%,《国务院关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对城市污水处理的要求,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5%。建议调整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

(2)规划设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70%,《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要求是75%,建议调整规划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的效率。

(3)规划采用集中供热,但燃料类型未确定,建议采用洁净燃料。

(4)对于工业片区,应明确该片区的功能定位为工业园,严格控制在该片区内嵌入居住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含还建),工业区内不应规划长期居住的职工宿舍(生产辅助性质倒班宿舍等除外)。

(5)玉华河以南,玉华路以北的二类工业用地,此区域为唯一在居住区附近的工业用地,且其南侧为太安自然保护区用地。本评价建议将玉华河以南,玉华路以北的二类工业用地,调整为生态居住用地。

(6)本评价建议严格按控制要求,建设沿玉华河、清河、彭马路建设绿化景观体系,同时将规划区内沿西北侧山体设置防护绿化林带,从而减少园区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7)规划在后续实施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的管理,建立示范区统一的招商引资和企业用地管理体系,避免出现产业交叉分布,按规划引入企业,避免出现产业交叉布局的情况。

8.联系方式

(1)规划单位

单位名称: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管委会

地    址: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

邮    编:727200

联 系 人 :焦敏生

电    话:0919-5988112  

(2)评价单位

单位名称:陕西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丈八一路旺都国际D座      

邮    编:710054

联 系 人 :马 工          

电    话:029-68661166,348308783@qq.com

网络编辑:张亮 信息审核:石振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