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2018年产业发展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落实。
2018年2月26日
宜君县农业局
宜君县2018年产业发展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助力脱贫攻坚,根据《宜君县2018年脱贫攻坚十大提升工程任务清单》(君脱贫指发〔2018〕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省、市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增加群众收入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为动力,以龙头企业建设和产业扶贫示范园创建为抓手,积极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和特色产业振兴计划,通过调结构、促转型、提品质、降成本、做品牌、增效益,进一步做优做强农业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为农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全县2018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二、发展思路
按照“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思路,采取龙头拉动、基地带动、政策鼓动、行政推动和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落实相关责任,健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品种研发、市场监管等各个生产环节,确保各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及产业布局
以传统更优、特色更强、规模更大、产业化程度更高为目标,全力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33”工程和特色产业“双十双千”振兴计划,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供给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提质增效“33”工程即:从2018年起,每年创建优质高产玉米种植和苹果、核桃管理示范园不低于5万亩,到2020年实现全县优质高产玉米种植和苹果、核桃管理示范园创建各30万亩。特色产业“双十双千”振兴计划即:按照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发展思路,加快生猪、中药材、肉兔、食用菌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县发展生猪10万头、中药材10万亩、肉兔1000万只、食用菌1000万袋,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形成,全部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并达到省级以上标准,各产业品种繁育、技术支撑、加工销售等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产业布局方向为:玉米产业在东部塬区乡镇,边缘旱地逐步退出玉米种植,中东部山塬交错区为玉米主产区,中部土石山区和西部山区核桃林退出玉米种植;苹果产业以彭镇、五里镇和尧生镇为主,云梦乡、宜阳街道办适度发展;核桃产业以中西部土石山区和西部山区为主;生猪产业以云梦乡新希望本香集团能繁母猪场为基地,辐射全县;肉兔产业以宜阳街道办哈妹肉兔科技有限公司为基地,辐射带动全县推广;食用菌产业以彭镇仙马渠天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基地,重点在山区乡镇发展;中药材产业以棋盘镇、雷塬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在全县推广;肉牛肉羊和散养鸡产业以现有发展规模为基础,扶持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创建肉牛肉羊美丽牧场。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在规划思路上与乡村振兴规划、区域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扶贫规划等相结合,注重拓展技术研发、生产加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要做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推进。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按照“项目集合、资金集中、要素集聚、效益集显”的要求,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科研推广单位、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采取股份合作化发展理念、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广泛吸纳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参与产业建设,带动群众发展产业。
(三)坚持科技领先,示范带动原则。产业发展要坚持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不断引进推广先进理念和实用新技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可看、可学、可推广。同时要发挥产业示范园典型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五、工作任务
(一)传统产业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质增效
1.玉米产业。2018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其中建成玉米优质高产生产基地20万亩,示范引领全县玉米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率达到80%以上,目标单产650公斤以上,全年总产量在20万吨,产值3亿元,鼓励发展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等,到2020年全县优质玉米基地稳定到30万亩。加快培育和发展适度规模粮食种植经营主体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玉米烘干、仓储及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依托旱作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做靓宜君玉米品牌,准确提供各项技术服务与物资配套服务,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2.苹果产业。在彭镇、五里镇、尧生镇和云梦乡新建鲜果园0.5万亩,创建规范管理示范园5万亩,新建果园防雹网0.3万亩;力争年内全面建成市级优质苹果产业示范基地5个、县级20个、乡镇级40个。到2020年产业总规模稳定在30万亩,优果率由提高到88%以上,总产突破25万吨,规范提升果业示范合作社8个,苹果品牌化销售率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全县果业重点乡镇优果示范基地覆盖80%的村。
3.核桃产业。以满足人们对精品核桃、功能性食品需求为导向,全面推广应用核桃综合管理技术,提高核桃产量、品质及商品率;通过招商引资、财政投资发展核桃精深加工,提高核桃产品就地转换率和附加值;大力发展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体系建设,打造“宜君核桃”品牌,解决产后销售问题;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切实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精准脱贫。2018年新建干杂果0.5万亩,其中核桃0.45万亩,花椒500亩,抓建核桃综合管理5万亩,抓建核桃提质增效产业示范村8个,使核桃总产增长6%,人均核桃收入增长4%。
(二)特色产业强力推进
1.肉猪产业。开工建设新希望9000头祖代猪场建设项目,并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力争每个乡镇新建、改造年存栏1000头的生猪育肥场各1个,全县达到年出栏育肥猪3万头,。
2.肉兔产业。建设存栏1.4万只祖代种兔产业科技扶贫示范项目,5月份之前在太安、棋盘、哭泉、宜阳街道办等公路沿线的村组建设3个以上肉兔产业示范点。6月份在全县推广,鼓励集中建设存栏0.2万只、5户以上的肉兔养殖小区,示范带动全县农户发展肉兔养殖,年出栏量达到50万只。.
3.食用菌产业。以宜君县天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以彭镇仙马渠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在太安镇、哭泉镇、棋盘镇新建食用菌产业扶贫工厂3个,采取边务工、边培训的形式,每场每轮次带动50户贫困户,稳步推动产业发展。各乡镇要加大食用菌推广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同技术成熟的农户进行市场化生产,确保全县年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300万袋。
4.中药材产业。要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订单生产,示范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逐步有规模、有市场、有效益,带动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品种以党参、黄芩、柴胡、连翘、丹参、菊花等常规性中药材为主。2018年建设宜君县彭祖长寿谷种植基地2000亩,花溪谷山桃、连翘、金银花等中药材基地500亩,依托现有宜上丰衍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雷塬建立中药材育苗基地1000亩,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3万亩以上。
(三)稳定发展肉牛肉羊、散养鸡及苗木花卉产业
2018年全县稳定发展肉牛1万头、肉羊1万只,建设存栏达到2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5个,存栏1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0个,存栏达到1000只以上肉羊养殖场3个,存栏500只以上肉羊养殖场10个,创建肉牛、肉羊美丽牧场各2个。联合肉牛养殖、饲草种植加工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肉牛产业化联合体1个。继续支持林下散养鸡产业发展,建设存栏1万只以上散养鸡场5个,存栏3000只以上散养鸡场10个,组建散养鸡产业化联合体1个,到2020年,实现年出栏肉牛2万头,肉羊5万只。以国有林业公司为龙头,建设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多主体参与的苗木花卉种苗基地0.3万亩。
(四)开展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创建,打造宜君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2018年要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坚持效益优先,以绿色有机为突破口,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力争在榆五川建设500亩露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在彭镇南塬和徐家河建设500亩有机苹果示范基地,在五里镇榆舍村建设500亩有机翡翠梨示范基地,在云梦乡刘家埝建设500亩有机水蜜桃示范基地,在彭镇高村建设500亩有机水稻示范基地。
(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发展合作经济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2018年底要实现全县每个行政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60%以上的非贫困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高于5万元。各乡镇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以“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为基本经营模式,每个乡镇抓好6个(彭镇8个)规范化“三变”改革试点村,并确定1个联系本乡镇的县级领导包抓的“三变”典型村。
六、支持办法
(一)传统产业
玉米产业继续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重点向家庭农场等种植大户倾斜;苹果产业以新建园、防雹网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为重点,实行适当补贴;核桃花椒新建园每亩补助100元,提质增效示范园每亩补助50元,由各乡镇组织实施,经县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补助。继续开展苹果、核桃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给予贫困户保费补贴。
(二)肉猪产业
1.由养殖大户与新希望公司签订委托养殖合同,按照市场规律,依法依规进行托养。
2.鼓励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养殖大户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猪养殖,并给予项目资金补助,具体办法为:一是鼓励乡镇规划建设选址合理、管理规范的生猪养殖小区,三年内存栏规模达到5000头以上的,县财政在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补助。二是凡新建成存栏1000头、500头规模养殖场的,按建成时间予以奖补,其中今年6月1日前建成的,分别奖补20万元、10万元,7月1日前建成的,分别奖补15万元、7万元,10月1日前建成的,分别奖补10万元、5万元。三是鼓励贫困村利用生猪养殖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凡今年6月1日前建成存栏500头规模养殖场的贫困村,县财政支持其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0万元(已注入过资金的贫困村除外),10月1日前建成的支持45万元,之后建成的不再支持。四是对已有设施进行改造后能达到新希望圈舍标准且管理规范、合法合规的养殖场户,今年6月底以前验收达标的,每500头存栏规模奖补10万元;10月1日前建成的,每500头存栏规模奖补5万元。
(三)肉兔产业
1.由养殖户与陕西哈妹兔业有限公司签订委托养殖合同,按市场规律依法依规进行托养。
2.鼓励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养殖大户及普通农户发展肉兔养殖,并给予项目资金补助,具体办法为:一是鼓励村组组织群众建设肉兔养殖小区(至少5户以上),对今年6月底前建成的养殖小区按兔舍建筑面积予以补助,其中新建的每平方米补助贫困户400元、非贫困户100元,改造的每平方米补助贫困户100元、非贫困户30元。今年7月1日至10月底前建成的奖补办法,按6月底前建成奖补标准的80%执行。贫困户奖补资金按“菜单式产业扶贫”管理办法实施,非贫困户奖补资金由县财政安排,实行县乡村三级验收后据实奖补到户。二是对于家庭养殖和集中5户以内的养殖户以分散养殖给予奖补,按养殖小区奖补标准的80%执行。三是对贫困户建设兔舍和购买兔苗按菜单式产业扶贫给予补助,每户享受额度不超过1万元。
(四)食用菌产业
1.全县规划建设1个产业基地,3个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园区内贫困户均可到扶贫产业园边务工边培训,每茬菇轮换一次,实行零投入、零风险、收入保底。
2.在扶贫产业园培训结束后的贫困户,凡个人有食用菌发展意愿的可按菜单式产业扶贫给予先建后补,按每户投资的80%补助,但每户补助金额不超过1万元。
3.鼓励非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种植,非贫困户可免费参加集中学习培训,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县政府给予补助,补助标准暂定为:2018年9月底之前进行个人家庭种植的本县非贫困户,按种植规模每棒补助0.5元。
(五)中药材产业
1.种植合作社、企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并规范化管理300亩以上,按照实际种植面积,县政府给予200元/亩补贴(含土地流转补贴)。
2.中药材良种种苗繁育基地种植面积达到50亩以上,其中80%以上种苗供给当地,有签订的种植销售合同,县政府给予一次性500元/亩补贴(含土地流转补贴)。
3.购买中药材种植、采收、初加工专用机械,有正规发票,有相应的机械型号、应用范围等情况说明,按照实际价格的20%给予奖补。
4.申报并取得道地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补。
(六)其他产业
肉牛肉羊和散养鸡产业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和建设肉牛肉羊美丽牧场,按产业规模、带动贫困户数量、带动脱贫效果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扶贫项目资金20-50万元支持;开展母牛、母羊养殖保险补贴,县财政给予保费50%补贴。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产业发展提升工程的领导,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产业发展提升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产业发展大提升工程和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的指导检查和管理等日常工作。各乡镇也要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落实分管领导,强化目标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产业发展部各成员单位、各产业单位要按照产业发展部的统一部署,各负其责,落实任务,组织技术人员做好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工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县上通过资金整合支持产业发展提升工程和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为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县财政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发展农业产业的,集中连片300-500亩的,每亩给予流转土地补贴100元;500亩-1000亩的,每亩给予土地流转补贴150元;100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土地流转补贴200元,补贴期限暂定为3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或流转土地种植青贮玉米、牧草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给予土地流转补贴每亩100元。土地流转补贴采取 “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办法,由县乡村三级验收后给予补助。凡成功创建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县政府一次性奖补5万元;凡成功创建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县政府一次性奖补10万元。各乡镇要集聚各种资源,统筹用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扶贫、科技开发等方面涉农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产业快速的发展。
(三)强化技术指导。各乡镇要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提升工程和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每个乡镇至少要抓好5个镇级产业扶贫示范园(其中至少1个县级产业扶贫示范园)的建设工作。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标准和标识设计由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部统一提出要求,并牵头组织验收。县级各产业单位要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扶贫示范园,建立产业人才库,以产业扶贫示范园为实训基地,组织开展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现场观摩、技术培训。对有意愿从事肉猪、肉兔和食用菌产业的农户(贫困户),要经培训发给技术证书后方可从事该产业,确保各项关键技术和重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要建立健全产业扶贫示范园工作档案,明晰相关环节责任,作为后续监督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四)加强目标考核。产业发展提升工程实行目标考核、动态监测的管理机制,每年对产业发展情况不定期进行考核通报。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部将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对产业发展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确保产业发展为脱贫摘帽发挥支撑作用。
(五)加强典型宣传。县级新闻单位将跟踪宣传报道产业发展提升工程和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进展、成效及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各乡镇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成效,共同营造良好的产业扶贫氛围。要发展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科学确定产业发展项目,为脱贫致富奠定牢靠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