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多措并举保护魏长城遗址
来源:宜君县文物管理所
发布时间:2025-01-02 09:26
作者:
阅读人次:人
分享
保存
打印



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位于宜君县彭镇偏桥村210国道沿线的子午岭山梁上,距今已有2300多年。2014年,该遗址作为长城的一部分,被国家文物局、中国长城学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宜君县扎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条例》《长城保护条例》,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把长城保护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动长城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今年成立了长城保护专班小组,把保护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个人,建立了县文旅部门、长城所在镇(乡)政府、沿线所在村组、长城保护员四级长城保护责任体系,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说起魏长城的有利保护措施,宜君县文物管理所、战国魏长城文物管理所所长赵联强说。今年以来,宜君县委、县政府持续加大魏长城保护投入力度,筹措资金20余万元,先后对长城1-6号墩台护栏塌陷底座进行修护加固,并对长城7-10号墩台、偏桥段墙体加装护栏,进一步提高防护能力,有效防止人为破坏和牲畜侵扰。










常态化开展长城沿线环境治理和预防性保护措施。每季度对1-10号墩台、偏桥段、二十里铺段本体上生长的杂草、树木进行彻底清理,同时加大长城保护项目的策划包装力度。聘请专业团队策划包装了长城5-10号墩台本体保护项目和1、5、6号墩台、游客服务中心安防项目,有效推动了长城保护从单一的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转变,让长城文化遗产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营造全民参与保护长城氛围,提高群众保护长城意识。规范长城宣传标识,统一为长城1-10号墩台悬挂墩台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四级保护责任等宣传公示牌,明确长城资源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边界范围,有效保护长城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积极开展“六进”宣传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宣传长城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爱我中华 护我长城”的文化自觉,让长城保护深入人心,不断凝聚起爱我家园、护我长城的正能量;邀请中小学生、铜川文化名人走进长城开展研学活动,激发全民爱长城、爱家乡的情怀,增强广大群众保护长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使命感,形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共识。
加强队伍建设,规范长城日常管理。对全县长城沿线16名文保员进行重新选聘认定,由长城遗址沿线所在村组推荐、镇(乡)审核、县级主管部门审批,重新选定责任心强、热爱文保工作,且能够适应野外巡查之人担任长城文保员,同时定期培训,提升文保员的综合素质与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其守护长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文保员签订长城保护协议,落实长城保护日常巡查工作,严格执行长城保护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日常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推动长城保护的常态化、规范化;加强长城资源周边建设管控,严格执行勘探、出让、审批流程,保护长城资源历史风貌。
近年来,宜君县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长城活化利用,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完善要素保障,建成战国魏长城游客服务中心,并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打造长城趣味迷宫区、战国军事文化体验区等相关游览体验项目,发展长城主题乡村旅游,持续擦亮宜君长城名片;通过遗产保护、岗位带动和产业带动,让老百姓在参与保护过程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走出了“遗址+旅游+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让古老长城“活起来”,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网络编辑:赵洁
信息审核:和红侠
标题:宜君县多措并举保护魏长城遗址,
正文:



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位于宜君县彭镇偏桥村210国道沿线的子午岭山梁上,距今已有2300多年。2014年,该遗址作为长城的一部分,被国家文物局、中国长城学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宜君县扎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条例》《长城保护条例》,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把长城保护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动长城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今年成立了长城保护专班小组,把保护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个人,建立了县文旅部门、长城所在镇(乡)政府、沿线所在村组、长城保护员四级长城保护责任体系,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说起魏长城的有利保护措施,宜君县文物管理所、战国魏长城文物管理所所长赵联强说。今年以来,宜君县委、县政府持续加大魏长城保护投入力度,筹措资金20余万元,先后对长城1-6号墩台护栏塌陷底座进行修护加固,并对长城7-10号墩台、偏桥段墙体加装护栏,进一步提高防护能力,有效防止人为破坏和牲畜侵扰。










常态化开展长城沿线环境治理和预防性保护措施。每季度对1-10号墩台、偏桥段、二十里铺段本体上生长的杂草、树木进行彻底清理,同时加大长城保护项目的策划包装力度。聘请专业团队策划包装了长城5-10号墩台本体保护项目和1、5、6号墩台、游客服务中心安防项目,有效推动了长城保护从单一的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转变,让长城文化遗产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营造全民参与保护长城氛围,提高群众保护长城意识。规范长城宣传标识,统一为长城1-10号墩台悬挂墩台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四级保护责任等宣传公示牌,明确长城资源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边界范围,有效保护长城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积极开展“六进”宣传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宣传长城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爱我中华 护我长城”的文化自觉,让长城保护深入人心,不断凝聚起爱我家园、护我长城的正能量;邀请中小学生、铜川文化名人走进长城开展研学活动,激发全民爱长城、爱家乡的情怀,增强广大群众保护长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使命感,形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共识。
加强队伍建设,规范长城日常管理。对全县长城沿线16名文保员进行重新选聘认定,由长城遗址沿线所在村组推荐、镇(乡)审核、县级主管部门审批,重新选定责任心强、热爱文保工作,且能够适应野外巡查之人担任长城文保员,同时定期培训,提升文保员的综合素质与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其守护长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文保员签订长城保护协议,落实长城保护日常巡查工作,严格执行长城保护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日常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推动长城保护的常态化、规范化;加强长城资源周边建设管控,严格执行勘探、出让、审批流程,保护长城资源历史风貌。
近年来,宜君县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长城活化利用,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完善要素保障,建成战国魏长城游客服务中心,并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打造长城趣味迷宫区、战国军事文化体验区等相关游览体验项目,发展长城主题乡村旅游,持续擦亮宜君长城名片;通过遗产保护、岗位带动和产业带动,让老百姓在参与保护过程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走出了“遗址+旅游+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让古老长城“活起来”,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