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民俗魅力 提升民族自信

来源:宜君县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23-03-17 09:06 作者:崔玲萍 阅读人次: 保存 打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准》还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本学期开学初,宜君县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和课本,确立了本册书各单元的语文课后延时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及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备课组确定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民俗学习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视频的形式介绍家乡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任务明确后,要求各语文教师在课后延时根据课文内容,有针对地选择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民俗视频穿插于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课后延时实践活动时,各教师和学生就本次实践活动进行了热烈的探讨,确立了日常生活、传统艺术、节日景象、历史文化展现等实践主题,明确了活动任务。学生资料搜集、实地考察、素材下载、确立创意、拍摄修改,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感受文化,对这种新颖的实践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致很高,参与感十足。

通过这种延时创新活动,不但践行了《课标》精神,而且实现了对课本内容的二次开发。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了对单元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对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热情。同时将语文和“文化”紧密结合,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丰富了课本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网络编辑:崔玲萍 信息审核:杨颖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