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栏 / 宜君史志

宜君战国魏长城,镌刻在大地上的丰碑

来源:史志宜君 发布时间:2025-07-24 09:24 作者:陈斌涛 阅读人次: 保存 打印

黄土高原的戗风,掠过苍茫的子午岭山峦。宜君战国魏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横亘于千年文明的宜君梁上。这是时光的刻刀在神州大地上雕琢出的壮丽史诗,是镌刻在神州大地上的历史丰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宜君战国魏长城是我国最早的长城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2013年公布为铜川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入录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保护名录。2015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长城内外》栏目组来宜拍摄,播出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故事》。中国文物报、陕西日报、陕西省电视台、中国文物信息网、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华商网、铜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对此作了报道。

宜君战国魏长城横跨县城至偏桥南北,总长9594.5米。历经两千年的风雨盘剥,现残存2993.5米,6段城墙遗址、1处城址和9处烽火台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宜君地处秦国和魏国的交界处,位于河西高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由弱变强,并且开始向东扩展,而同时期的魏国则开始衰败,为了防止秦的东扩加强对河西的防守,魏国率军开始在洛河沿岸修筑长城。史料记载,战国时期魏国曾三次修筑长城。《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61年,“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359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352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据专家考证,宜君地段的战国魏长城就是前两次修筑的。秦统一全国后,魏长城的防秦功能失去而被废弃,但其中的部分烽火台一直沿用到明代,后被废弃。宜君战国魏长城不同于八达岭长城的雄伟壮丽、游人如织,亦不似山海关长城的气势磅礴、闻名遐迩。就地取材的黄土夯筑,让城墙与这片土地浑然一体,历经千年,依然挺立。斑驳的城墙表面,布满了岁月侵蚀的痕迹,那是时光留下的印记,每一道沟壑、每一处凹陷,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烽火岁月。在荒草掩映下,它时而隐匿身形,时而豁然展现,在广袤的大地上勾勒出神秘而动人的曲线。

漫步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公园,仿佛踏入了一个历史与自然交融的梦幻世界。园内,蜿蜒的小径沿着长城的走向延伸,两旁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春有烂漫的山花点缀,与古老的城墙相映成趣;夏有葱郁的树木遮荫,带来阵阵清凉;秋有金黄的落叶铺就诗意的地毯;冬有皑皑白雪为长城披上圣洁的外衣。精心打造的观景台,让游人可以全方位领略长城的壮美风姿。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点缀其间,既增添了几分雅致,又为游人提供了休憩之所。公园内还设置了丰富的文化展示区,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详细介绍了宜君战国魏长城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以及保护历程,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长城背后的故事。

在宜君,长城论坛的举办成为了传承与弘扬长城文化的重要平台。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围绕长城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他们在论坛上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长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从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到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从历史研究到现代文旅融合,每一场讨论都充满深度与价值。同时,论坛还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让宜君战国魏长城的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广。


那些流传在宜君大地上的长城故事,更是为这道古老城墙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动人的色彩。相传,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无数戍边将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着家园,让这座冰冷的防御工事有了温度。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雁门游击支队队员以长城为掩体,打了几场漂亮的伏击战。1946年夏的一天深夜,“孤胆英雄杰娃子”王俊昌,带领三名游击队员夜袭偏桥保公所,一枪未发,缴获三支步枪和三条子弹带。几天后,王俊昌带领一个班在长城脚下隐蔽侦查,发现咸榆公路上过来了一个大车,有两匹马拉着,车后跟着几个挎枪的人。“抓活的!”他一声令下,游击队员们立马扑下去,又缴获了敌人一批枪支弹药、马匹、衣物、文件。岁月不居,流水似年。山水苍茫,日月同辉。雁门游击队的战斗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宜君战国魏长城的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着骄人的光芒。他们的英勇事迹,一代代宜君人口口相传,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山川多秀美,宜君更精神。当考古探铲第一次触碰到夯土层里交错的绳纹陶片,这片沉默的土地骤然掀开了改写中国长城建筑史的惊世一页。宜君战国魏长城的发现,证明在秦筑万里长城之前,魏国已在这里用黄土夯筑出军事防御的奇迹,将中国长城的人工构筑史向前推进了关键刻度。如今,这段古老城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宜君撬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金色支点。

“不到长城非好汉,请到宜君来体验。”这是流传在宜君当地的歌谣。宜君战国魏长城横亘于天地之间,不同于秦砖汉瓦的堆砌,它以当地黄土为骨,以木骨为架,以独一无二的姿态,在陡峭的山脊与开阔的塬面之间,勾勒出精妙弧线。那些层层夯筑的墙体里,藏着古代匠师的智慧密码。细密的夯层间距、巧妙的坡度设计,让城墙在岁月侵蚀中仍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当考古学家在城墙剖面发现距今 2400 余年的绳纹陶片时,这段被历史迷雾笼罩的城墙终于开口诉说 —— 它不仅是军事防御线,更是改写中国长城建筑史,见证了战国时期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血液里边没有侵略的基因。”魏长城的诞生和墨子的思想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墨子的理论、方法、防御在魏长城上都用到了,所以墨子的和平学说兼爱非攻是长城诞生的和平理论的来源。从世界和平学的研究角度把墨子归结为东方和平主义的始祖和源流,长城的城墙,烽火台的防御功能以及其他的防御体系和君臣之间的一些决策都体现了和平的文化底蕴。魏国是战国七雄中的第一个霸主,魏国的人才改革是各国学习的榜样,商鞅变法等都效法的是魏国的变法。这种说法在学术界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但是最后被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所歼灭。通过对魏长城的保护也向老百姓传承中华文明,秉承和谐发展理念,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山常青,绿水长流。宜君战国魏长城,这座镌刻着文明密码的历史丰碑,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时代潮头。它不仅是改写中国长城建筑史的实物见证,更是宜君激活文旅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它承载着过去,连接着未来。不仅是铜川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守护与传承中,向世界诉说着属于中国的建筑奇迹与文化自信,让古老长城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焕发新活力,继续谱写新篇章。

网络编辑:龙欣 信息审核:郭毅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