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师,抗战必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神州大地上惨烈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侮,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凄壮史诗,也是无数革命英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回望80年前,烽火连天,硝烟弥漫。宜君虽非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也以“涓滴之力汇江河”的历史担当,在敌后战场书写了抗战荣光。立足新时代,奏响新乐章。宜君秉承红色基因,赓续抗战精神,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城乡变迁的历史实践中,砥砺迸发时代光芒,奋力谱写新时代宜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筑构“红色堡垒”,贡献“宜君力量”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伟大抗战斗争中,宜君辖区虽然没有发生战役,但根植于这块红色热土上的党组织,奋力筑构“红色堡垒”,牢固树立敌后防线,无数革命前辈和英雄的宜君人民,奋力坚守,英勇奉献,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一是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三团改编成立。1936年10月,经过中共宜君党组织的秘密串联,县保安队队长郭有让与中宜游击大队第十分队队长赵世杰联合起来,先后东渡洛河,北去洛川、中部(今黄陵)打了几次胜仗,队伍迅速增加,影响逐渐扩大。11月,驻洛川的红二十七军协同中共陕甘省委白区工作部派来的同志到五里镇,经过多次联络协商,将这部分武装进行收编,正式命名为“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由赵世杰任团长,郭有让任副团长,上级党组织派王占彪任政委。部队改编为十个连,八百余人。1937年春,在五里镇东门戏楼上隆重举行了“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三团”授旗仪式和任职典礼大会。1937年初,陕甘省政府移驻宜君店头镇(现归黄陵)后,派部队换防驻守五里镇,调红三团到店头训练,受到陕甘省政府、驻地红军夹道欢迎和热情接待。这支部队经过整顿和集中训练后,编入驻旬邑的红四师,为红军正规部队作兵员补充。
二是中宜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成功创建。1936年12月底,中共陕甘省委恢复后,抽出数十名干部,组成甘泉、茶坊、鄜县(今富县)、中宜、黄龙等五个工作团,分赴各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中宜工作团由陕甘省委军事部副部长张仲良、白区工作部副部长曹德茂率领,于1937年1月进驻店头,成立了中宜洛红军办事处(后改为八路军店头办事处),负责宜君境内咸榆公路以西及周围地区党的工作,积极开展抗日动员宣传工作和创建中宜模范抗日根据地。同时,组织起农村工作团、抗日义务队、学校宣传队,深入矿区、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组织慰问红军活动,动员青年参军扩红,发展党员59名。
1937年4月,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将1936年7月成立的中共红宜县委员会,更名为中共宜君工作委员会,直属陕西省委领导,杨建舟任书记,王清廉任组织部长,机关驻地五里镇。由此,中共宜君地方党组织按区域和领导关系形成两个县委机构。一个是国统区的中共宜君工委,一个是苏区的中共中宜县委(亦称八路军店头办事处)。1939年,八路军办事处在店头举行了纪念“九一八”群众大会,群众抗日救亡的热情十分高涨。以店头为中心的东至隆坊,西至建庄,北至寺仙、双龙,南至桥山,东西横跨一百一十公里、南北纵长九十公里、总面积近一万平方公里,辖两万多人口的广大地域,成为中宜抗日根据地,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在国统区不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唤起民众拯救中华民族,培养锻炼了干部,积蓄了革命力量。
1937年1月,陕甘省委工作团帮助店头地区青年农民收集社会零散枪支,在厚子坪成立了“店头第三保抗日自卫军”,募集抗日经费、粮食,保护机关和根据地的安全。1940年4月,中宜地区各区抗日自卫军人数达500余人,自卫军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掩护店头八路军办事处、洛川特委机关安全转移到双龙镇。
1937年3月,陕甘省委、陕甘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进驻店头,将店头、隆坊、寺仙抗日义勇军,分别编为抗日义勇军一、二、三支队。将五里镇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三团两个连130人,调赴店头,经过整顿改造,组成“中宜抗日义勇军第四支队”。后编入八路军连队,开赴抗日前线。
1939年10月,中共中宜县委将原抗日自卫军、保卫队、赤卫队、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力量合并组成店头游击队,共百余人,直属中共中宜县委领导。队长薛志仁,指导员白秉章。1940年4月,店头游击队撤到双龙后,改编组成双龙游击队,隶属中共双龙工委领导。队长徐立成,指导员慕生忠。1941年11月,慕生忠、薛志仁带领双龙游击队进入边区,改编成八路军部队。
薛志仁(1908-1965)
三是抗日救国组织纷纷成立。1937年1月,中共店头区委在店头高级小学成立了店头各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刘子休。1937年3月1日,召开店头地区各保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宣布正式成立店头区抗日救国会,主任刘子休。3月底,隆坊、桃园、寺仙、建庄、双龙均成立了区抗日救国会。5月,为使中宜各界抗日团体在组织领导上和抗日行动上统一起来,在中宜洛红军办事处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中宜各界人民抗日救国会联合会,主任薛志英,下辖六个区分会。七七事变后,中宜各界人民抗日救国联合会改称为中宜各界人民抗敌后援会,主任田津臣(民主进步人士)、副主任薛志英(共产党代表)、蔡竹山(国民党代表)。“救国会”是中共对外群团组织,“后援会”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权组织形式,虽然性质不同,但任务一致。一是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宣传群众,在“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枪出枪、枪口对外”的口号下,开展募捐活动,帮助抗日部队;二是配合部队、自卫军维护地方治安,严防汉奸、特务的捣乱破坏。“救国会”和“后援会”在组织上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教育和组织群众,完成保卫根据地、坚持抗战的共同任务中,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有力助手。1937年4月,陕甘省委在店头组织成立了中宜工人救国联合会。救国会在厚子坪、张家湾、葫芦沟、杏树台等煤矿发展了大量会员,还扩大吸收香匠、木匠、铁匠、泥水匠、粉匠的工友为会员。共设立7个分会,有会员260余人。工会还组织了俱乐部,开展革命宣传、学习文化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店头工人的抗日积极性。1937年5月,中宜青年救国会成立。对内称共青团或少共,会员百余人,主任孟树林。中宜青年救国会主要负责社会青年的思想教育、培训及学救会、农救会的组织宣传工作。1938年1月,中宜青年救国会组织成立了区、保学救会、农村分会、保分会,工作范围扩大到偏桥区,主要配合农救会组织筹粮,支援抗战。1937年6月,中宜洛红军办事处组织成立了中宜妇女救国会,主任梁玉兰,有会员300多名。救国会分设区、保分会和村小组。厚子坪百分之九十的妇女参加了妇救小组。妇救会的主要工作是以解放妇女为中心,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发挥妇女在抗战中的作用。在妇女救国会的动员下,店头区妇女经常给八路军做衣服、缝被褥、纳鞋袜、浆洗、缝补,为抗日后援会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武装力量的组建到群众组织的动员,宜君形成了“党政军民学”协同抗战的立体网络。从宜君走向抗战前线的革命志士融入抗日洪流,犹如一把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他们以游击战、麻雀战袭扰日军补给线。同时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踊跃参军,积极抗战,“誓死不当亡国奴”,在中宜构筑起“看不见的防线”。用灵活战术保卫家乡、牵制敌人,成为陕甘边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补充;抗日救援会、抗日后援会是支援前线的“纽带”,乡亲们放下锄头就成了运输员、担架员,男人们推着小车送粮草、运弹药,妇女们坐在炕头做军鞋、缝棉衣,就连孩童也学着传递情报、站岗放哨,“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的场景,在宜君的乡村田野间处处可见;抗日青少会尤其是店头青少会,则是抗战精神的“传承者”,年轻人们在组织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文化、练本领,有的加入武装队伍奔赴前线,有的留在后方参与生产建设,成为推动抗战的“青春力量”。
而宜君店头抗日模范区,党组织带领群众建立起“耕战结合”的生产生活模式:白天深耕土地保障粮食供给,夜晚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军事训练,既实现了“自给自足支援前线”,又形成了“人人皆兵保卫家园”的浓厚氛围。示范区的建设,不仅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更让“团结抗战、自力更生”的理念深植人心,成为宜君人民在烽火中凝聚起的精神共识。
这段抗战历史,对宜君而言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为全国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宜君力量”;另一方面,它唤醒了宜君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斗争精神,让“团结、奋斗、坚守、奉献”的品质成为这片土地的精神底色,为后续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抗战精神赋能,美丽宜君“蝶变”
历史是精神的源泉,精神是前进的动力。80年来,宜君从未忘记烽火岁月里的初心与担当,而是将伟大抗战精神——那种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韧劲,那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合力,那种胸怀大局、奋勇向前的追求——转化为解放宜君、建设家乡的历史实践,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顺利实现了华丽转身和美丽蝶变。
一是实现了从“闭塞边陲”到“通衢要地”的历史跨越。抗战时期,宜君这个山区县,森林茂密,交通极具“隐蔽优势”,崎岖的山路曾是党组织护送革命物资和进步青年的“绿色通道”。咸榆公路上,董必武曾经身穿棉衣秘藏金条,北上延安为中央红军送军饷;周恩来留宿哭泉淌泥河,发生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在宜君通往苏区的山间小道上,宜君籍教师中共党员王生廉、强建华、许增珍、李怀珍带领60多名宜君进步学生奔赴边区闹革命。
新时代,宜君的交通则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引擎”,成为连接外界、拥抱机遇的桥梁。即将贯通的高铁,势必打破宜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桎梏,融入全国高铁网络,半小时可达西安、3小时联通西北主要城市,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更让宜君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利用,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加速度”;如火如荼的210国道改线工程,将进一步优化县域交通格局,让城乡路网更畅通、物流运输更高效。既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也为特色产业“上山下乡”、农产品“进城入市”搭建了便捷通道。从“山间小道”到“高铁飞驰”,从“土路扬尘”到“国道通畅”,宜君的交通变迁,既是抗战时期“打通补给线”精神的当代延续,更是新时代宜君“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的生动写照。
二是实现了从“绿色家底”到“生态经济”的赋能裂变。宜君境内林海茫茫、青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56.2%,这份“绿色家底”,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宜君人民秉承抗战精神,“自力更生、守护家园”,取得的历史成功收获。新时代的宜君,将“生态立县”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把抗战时期“保卫土地”的执着坚守,转化为“保护生态”的行动自觉。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流域治理等工程,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通过打造“全域旅游”,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哭泉梯田的四季风光、太安林海的绿色屏障、福地湖的湖光山色,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吸氧”“赏景”,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
三是实现了从“传统农耕”到“特色多元”的时代飞跃。抗战时期,宜君人民靠“耕战结合”保障供给;新时代,宜君人民靠“特色产业”实现增收。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宜君培育出了苹果、核桃、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合作社+农户+电商”的模式,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餐桌”,带动群众人均年收入稳步增长;同时,深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将剪纸、农民画等非遗技艺与文旅产业结合,让“指尖上的艺术”成为“口袋里的财富”;更借助交通优势,发展物流、康养等新兴产业,推动县域经济从“单一农业”向“三产融合”转型。发扬抗战精神,推动产业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宜君的特色产业火起来,人民的腰包鼓起来。
四是实现了从“破旧村落”到“宜居新城”的华丽“蝶变”。抗战时期,宜君的乡村是“隐蔽的战场”;如今,宜君的城乡是“幸福的家园”。近年来,宜君大力推进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县城里,高楼林立、道路整洁、公园遍布,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乡村中,危房改造让群众住上“安全房”,污水治理让村庄告别“脏乱差”,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成为群众的“精神乐园”。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基本保障”到“品质生活”,宜君人民居住条件的日新月异,既是对“保卫家园”初心的最好回应,也是新时代宜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三、赓续抗战精神,谱写宜君未来
80年岁月流转,80年风雨兼程。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神州大地上凝结的抗战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行的民族“根”“魂”。传承红色基因,秉承抗战精神,让中华民族神圣的“精神密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焕发新生机,迸发新活力,赋能新时代。
一是以坚守信念守护生态底色。传承抗战中矢志不渝的坚守精神,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工作,筑牢宜君绿色发展根基。
二是以团结力量推进城乡融合。汲取抗战时期军民团结的力量,打破城乡发展壁垒,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衡覆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三是以拼搏精神驱动经济发展。弘扬抗战中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聚焦特色产业培育、项目建设攻坚、营商环境优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以奋斗姿态谱写发展新篇。秉承抗战时期的奋斗底色,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领域持续发力,开创宜君发展新局面。
回望烽火岁月,宜君以平凡的坚守书写了不凡的抗战篇章;展望美好未来,宜君必将以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答卷。传承红色血脉,赓续抗战精神,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宜君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让“生态宜君”成为永续发展的“金字招牌”。以“创新”的思维传承红色文化,讲好宜君的抗战故事,让年轻一代了解历史、铭记初心,让抗战精神成为推动宜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以“奋斗”的姿态壮大特色产业,深化农业产业升级、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动能、加快项目建设,让宜君的经济更有活力、群众的生活更加富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进,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式高质量发展宜君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