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栏 / 宜君史志

《宜君春秋》第一章 历史沿革 1.建置沿革

来源:《宜君春秋》 发布时间:2025-09-19 08:46 作者: 阅读人次: 保存 打印

第一章 历史沿革

宜君县位于陕北南缘,古称“长安北门管钥”。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建立县制,迄今1500多年历史。地域辽阔,县境东濒洛河,与洛川县为界,南临渭南市白水县和铜川市印台区接壤,西北和延安市黄陵县毗连。东西长51.9公里,南北宽50.3公里,总面积1531平方公里。县城居宜君梁中部,210国道穿城而过,北距黄陵县33公里,距延安市204公里;南距铜川市45公里,距省会西安市150公里。

1.建置沿革

宜君古属雍州豳谷地。秦隶内史。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属左冯翊祋祤县。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迁甘肃境内之泥阳县侨置祋祤,后废设祤县,更名泥阳县,属北地郡。西晋因之。东晋苻秦永兴二年(公元358年),于故城设宜君护军。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罢护军,始置宜君县,属雍州北地郡。因县西川有宜君水(今耀县沮河),故名。魏孝庄帝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分北地郡置宜君郡,宜君县属之,兼设郡治。北魏又分泥阳地置石保县(今宜君县西部,县东部原区属中部县),隶东秦州(孝昌二年改名北华州) 中部郡。西魏、北周均沿袭旧制。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宜君郡,并石保县入宜君县,属京兆郡。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从京兆郡划出宜君、同官、华原三县,设置宜君郡,郡治华原(今耀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郡为州,宜君县隶宜州。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撤宜州废宜君县。二十年(公元646年)又置县,属雍州。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县又废。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割中部、同官两县地,复置宜君县,并改属坊州,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分宜君县地置升平县。

五代和北宋,宜君县属延安府坊州。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降升平县为镇,归宜君县管,隶永兴路坊州。

金时,改永兴路为鄜延路,宜君县属鄜延路坊州。

元时,鄜延路改为延安路,宜君县属坊州。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废坊州,改属延安路鄜州。

明和清初,宜君县属延安府鄜州,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鄜州直隶省,县仍所属。

民国初期,宜君县属陕西省榆林道。后废道,属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间还改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8年3月10日,宜君县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初属陕甘宁边黄龙分区。1950年,黄龙分区撤销,改属陕西省延安专区(后更名延安地区行署)。1958年12月,宜君与黄陵合并为黄陵县。1961年9月15日,恢复宜君县制。1983年9月,宜君县划归铜川市辖地至今。

宜君县行政建置沿革一览表

朝代 中国历史纪年 公元 县制当时名称 隶属 备注
春秋战国 秦惠文王八年 前330 频阳县地 秦国  
始皇二十六年 前221 频阳县地 内史  
景帝二年 前155 祋祤县地 左内史  
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左冯翊  
三国 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 泥阳县地 雍州北地郡  
西晋   265至317 泥阳县地 雍州北地郡  
东晋 前秦苻坚永兴二年 358 泥阳县境置宜君护军   “护军”系军事设施
北朝 北魏 太武真君七年 446 宜君县石保县 宜君县隶属北雍州石保县隶东秦州中部郡 魏太武帝时分泥阳地置二县。北周沿袭旧制
西魏 文帝大统五年 539 宜君县石保县
  文帝开皇三年 583 宜君县 京兆郡 裁石保县,并入宜君县
恭帝义宁二年 618 宜君郡
高祖武德元年 618 宜君县 宜州 拆宜君西部地区置升平县
太宗贞观二十年 646 关内道雍州
高宗龙朔三年 663 坊州
玄宗天宝十二年 753 宜君县升平县 坊州
五代后梁 太祖开平年间 907 宜君县 延安府坊州  
神宗熙宁元年 1068 宜君县 永兴路坊州 升平县降为镇并入宜君县
熙宗皇统二年 1142 宜君县 鄜延路坊州 改永兴路为鄜延路
世祖至元二年 1265 宜君县 延安路鄜州 坊州废
太祖洪武二年 1369 宜君县 延安路鄜州 路改为府制
世宗雍正四年 1726 宜君县 鄜州 鄜州直隶省
民国 民国二年 1913 宜君县 陕西省榆林道  
民国十七年 1928 第三专员公署 驻地洛川
民国三十二年 1943 第二专员公署 驻地耀县
民国三十四年 1945 第三专员公署 驻地洛川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8年3月10日  宜君县 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  
1950年5月  宜君县 陕西省延安专区  
1958年12月  黄陵县 陕西省延安专区 宜君县并入黄陵县
1961年9月15日  宜君县 陕西省延安专属 恢复县制 
1983年9月  宜君县 陕西省铜川市  
网络编辑:龙欣 信息审核:郭毅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