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栏 / 宜君史志

《宜君春秋》第二章 史海钩沉 1.先秦时期的宜君

来源:《宜君春秋》 发布时间:2025-10-16 15:01 作者: 阅读人次: 保存 打印

第二章 史海钩沉

1、时期的宜君

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宜君县位于黄河流域中部,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域之一。根据《尚书》《春秋》《竹书纪年》等典籍记载和考古资料的证实,远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宜君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靠近山脉的河谷地带尤其集中。考古发现,县境内五里镇河流域的榆舍村、兴市村、杨沟村、西村综合中心东定龙村南河北岸、雷塬河流域的上梨坬村等地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泥质和夹砂灰陶、红陶、彩陶片,纹饰有细线纹、绳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宽沿盆、罐、钵、尖底瓶等。在宜阳街道办古庄科、胜利庄东梁、太安镇石管子等地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遗址,除出土大量陶器外,还采集到石斧、石锛、骨器。县城龙山有女祖、男祖庙遗址,是原始社会人类生殖崇拜活动的痕迹。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在宜君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采猎牧耕、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早期文明。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到了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宜君毗邻黄陵,更成为华夏族活动的中心地域。《史记•黄帝本纪》载:“西至空桐(今甘肃空峒),北过涿鹿(今河北涿鹿),东渐于海(今东海),南浮江淮矣(今淮河),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宜君地居雍州之北。《史记》按《禹贡》云:“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即西,经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这里所说的漆、沮二水,一是发源于宜君北高山(庙山)及哭泉梁,一是发源于宜君县西四十里的子午岭,均经今铜川至耀州,会合后注入渭河。漆、沮二河流域,山清水秀,兽类繁多,水中又有鱼类,适于先民狩猎生活;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父系氏族部落锄耕。在今宜君北邻的黄陵县近年发现有当时先民使用的打制石农具,陶用具等。在二水流经的黄堡吕家崖、李家沟、王家河、石坡等新石器遗址内,均出土有黄帝部落先民使用的石斧、石铲、石锛、石刀、网坠、纺轮、石杵、砥石、骨锥、骨铲、骨刀、骨镞、骨鱼叉、陶锉、陶刮削器等。生活用具有陶盆、罐、钵、细颈壶、黑彩陶。装饰品有墨玉环、墨精环等。这些工具都比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有所进步。在宜君民间有诸如黄帝发明指南车、嫘祖养蚕缫丝、发明骨针制衣,杜康制酒,仓颉造字等传说,这也佐证了雍州地域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宜君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夏、商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夏、商时期,宜君沿袭了华夏族的传统习俗,不断发展,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县境内发现了陵峁、东坡、杨家岭、西峁、福地湖、马武村后河、花石崖等夏商周时期遗址,从考古发现看,商代宜君的农业、手工业均有了进步,先民们除使用石斧、石铲等农具外,已出现了少量的铜刀,生活用具除陶器外,也出现了铜器。距县北15公里的彭镇彭村有商王封于彭城的大夫彭祖墓。彭祖为传说人物,姓篯,名铿,封于彭城(今徐州),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世传彭祖享年八百余岁。1980年在墓地西15米处出土陶鬲两个,为商代器物。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明嘉靖年立碑一通有“墓地大二亩七分七毫七厘”的记载。由此佐证宜君应是商地之一。

图片1.png

宜君出土商代陶鬲

西周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西周是我国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建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祖公刘率领族人劳动、生息在漆沮河流域,并定居豳(今彬县、旬邑一带)。《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太平御览》载:漆水,就是发源于宜君而流经铜川的漆水河;沮水,就是源于宜君流经耀县的沮河。公刘是古代周部族的杰出首领、周先祖不窋的孙子、鞠的儿子、周文王的祖先。鞠死后,公刘继其位。他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尔后,公刘将其活动扩展到宁县、合水、正宁、镇原一带,并移居温泉附近。22岁时,将首府迁移至南岗(今宁县城西庙嘴坪),史称“公刘迁囱”,极大地开拓了周的基业,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庆阳市、陕西省旬邑、彬县、长武、淳化、耀州、宜君、黄陵及泾川、灵台等16个县。公刘死后,他的儿子,从甘肃迁徙,在现在的旬邑、彬县建立豳国。宜君毗邻旬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豳国的中心区域。直到亶父(周文王的祖父),才渡过渭河到达宝鸡。当时宜君农业已经比较发达,《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就是宜君劳动人民春种秋收、渔猎桑麻生活的真实写照。考古在漆、沮河流域发现了大量周墓及青铜器,更佐证了史书的记载,说明宜君是周王朝的发祥地之一。

图片2.png

宜君出土的西周玉璧

春秋战国的军事要塞之一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年)时期,雍州设立频阳县。《史记•秦本纪》载:秦历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初县频阳”。《括地志》说:“频阳故地雍州同官县界”,当时宜君属该县。又据《秦本纪》载: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军曾经频阳达雕阴(今富县)与魏军大战,并打通了宜君梁通道(今210国道),这是宜君成为军事要道的正式记载。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在今宜君县彭镇许家塬村、武家塬村、王沟湾村、偏桥村、赵塬村及城关镇十里铺、十五里铺村发现了墩台9座,夯土墙6段,城址1座,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屏障,断定为战国魏长城,这也是建国以来在陕西关中尤其是渭北高原地区的首次发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战国时期的长城主要在军事要塞修建,是用来防御诸国之间的进攻,宜君魏长城的发现,足以证明宜君是当时魏国的军事要塞。

640.webp.png  

金锁关摩崖石刻

网络编辑:龙欣 信息审核:郭毅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